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夜妖蟆生燧光。
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
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
紫微老人迷醉眼,彩红犹挂米盐商。
麋鹿台前春似海,鸳鸯湖上水如汤。
凶人不有三危窜,义士能无六郡良。
谩说子仪惊贼胆,已闻□□在戎行。
东门猛虎穷投井,尚倚九城松桧长。
(注:□□为原文字迹缺失)
注释
- 妖蟆:月食天象(古人认为蟾蜍食月)
- 瓠子:黄河决口处(借喻元末洪水)
- 火鳅:元军火攻战船(《元史·顺帝纪》载)
- 紫微:星名(喻元朝中枢已昏聩)
译文
连童子都报称日月相斗,昨夜更有妖蟆吐异光。
黄河决堤势吞民宅,蕲州血战波及钱塘。
火船东来锁江千丈,铁骑西去断枪残阳。
紫微星官醉眼朦胧,米盐商贾犹挂彩帐。
麋鹿台前春色如海,鸳鸯湖水沸热如汤。
恶人未遭三危之放,义士岂缺六郡之良。
休说郭子仪能退敌,但见□□已赴疆场。
东门猛虎终将投井,犹靠九城松柏长青。
背景
此诗作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杨维桢60岁目睹张士诚攻占杭州时。记录元末天灾人祸与军阀混战,是”诗史”性质七言排律。
赏析
- 史笔特征:
- 天象(日斗/妖蟆)与人事互证
- “火鳅/铁马”的战争特写
- 讽刺艺术:
- “紫微醉眼”与”米盐彩帐”并置
- “春似海”与”水如汤”反差
- 预言手法:
- “猛虎投井”喻军阀末路
- “松桧长”象征民心不死
评价
- 明·贝琼:”铁崖此作,可续杜甫《北征》。”
- 清·钱谦益:”‘血到钱唐’四字,写尽乱世惨状。”
- 近代·陈垣:”元末诗史,当以此篇为冠。”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