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峰头白露滋,南飞乌鹊怨无枝。
不知消瘦嫦娥影,还得娟娟似旧时?
拼音
wàng yuè fēng tóu bái lù zī,nán fēi wū què yuàn wú zhī。
bù zhī xiāo shòu cháng é yǐng,hái dé juān juān sì jiù shí?
注释
- 白露滋:露水凝结
- 南飞乌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无枝: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嫦娥:月宫仙子,象征故国
- 娟娟:美好貌
译文
望月峰顶白露渐浓,
南飞的乌鹊哀叹无处栖身。
不知那消瘦的嫦娥仙子,
是否还像从前那般美好动人?
背景
此诗作于1911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访台时。诗中”南飞乌鹊”暗喻流亡海外的维新志士,”无枝”象征失去政治根基;”消瘦嫦娥”则寄托对光绪帝(被囚瀛台)的牵挂。在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借台湾望月峰之景,抒发对国事飘摇、君王安危的深切忧虑。
赏析
- 政治隐喻的意象系统
“乌鹊无枝”构成流亡者的集体肖像,”嫦娥消瘦”暗喻君主危殆,共同构建晚清政治寓言。 - 时间意识的诗性表达
“似旧时”的今昔之问,将个人记忆与历史变迁交织,展现知识分子的时间焦虑。 - 身体政治的隐秘书写
“消瘦”的嫦娥形象,将国家命运具象化为女性身体,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情感结构。 - 语言风格的凄美特质
“白露滋”的晶莹与”怨无枝”的凄恻结合,”娟娟”的柔美与”消瘦”的憔悴对照,形成哀婉的语言风格。 - 声韵结构的艺术处理
“滋””枝””时”押平声支韵,音韵如泣如诉,与诗歌的忧思主题高度契合。 - 地理意象的政治投射
“望月峰”的制高点成为精神瞭望台,台湾山水转化为大陆政治的抒情媒介。 - 情感抒发的曲折层次
从”白露”的客观描写,到”怨无枝”的情感投射,再到”似旧时”的深沉叩问,形成递进式抒情结构。
评价
- 连横《台湾诗乘》评:”‘嫦娥消瘦’之问,写尽保皇志士的赤诚。”
- 林献堂《莱园记》:”任公望月之思,使台湾山水承载神州忧患。”
- 胡适《四十自述》:”此作将传统意象现代化,开政治抒情诗新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