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榜
用户封面
纳兰性德-诗榜
纳兰性德清朝诗人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作品总排名
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寄情诗词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想升官发财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藏书大家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

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葬于何处位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

  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予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珠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地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

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康熙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又如《长相思》一词:“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书法成就

纳兰性德不但擅长书法,而且名重于当时。他初学褚遂良,后参悟《庄子》,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妙得拨橙法,用笔遒劲灵动,秀丽洒脱,不随流俗,别出锋颖,有一种率真自然之旨趣,颇得人们赞赏。

纳兰性德对书法理论也有其独到见解,所撰《原书》对书学议论颇为精辟,可见其学养之深厚,眼界之高远。如所云“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把书法与庄子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即主张书外学书,体于自然。这是颇有见地的。其他散见于其文辞、书犊中的书评,也都卓有见识。如“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仿效,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强调书法要任情随兴,自然真切,不要死临死摹、矫揉造作。这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是难能可贵的。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其书法与词作旨趣是一致的,正所谓书如其人,词如其人,也即扬雄所说“书,心画也”。

藏书大家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四十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英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

鉴赏

纳兰性德虽为词人身份,但在书画鉴藏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鉴赏功力,对于书画鉴定有自己的见解。他在书法与绘画的学习品鉴过程中,注重史料、注重实践,以词拓画,对当世及后世的书画鉴藏鉴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注重史料

纳兰性德强调书法的学习和鉴赏都要注重历史,要知其来历。他在《题米元章<方圆庵碑>》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山谷云:‘老杜之诗,昌黎之文,无一字无来历处。’书犹是矣。见近时学苏诗米字者,不知其来历而径学苏、米,且并不见苏、米而学。夫学苏、米者之点画与唇吻,每况愈下,久而弥失其真。……”

他认为凡字必有来历,学习书法的人,要知道字的来源与演变。追根溯源,仔细观辨精微之处,才能得其神。不知来历而学苏诗米字,虽点画吻合,却难得古人真髓。

对于绘画的鉴定鉴赏,他也十分注重史实。在他的《通志堂集》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董其昌《秋林书屋图》的鉴定:

“世之目文敏者动于巨然、北苑内求之,非是辄云伪。此如画竹林诸贤,必写其沉湎潦倒、科头担胸之状,而不知山公启事,叔夜挥弦,彼自有正笏端绅,目送飞鸿时也。此卷红树绿莎,朱阑石砌,颇极雅丽,是文敏少年得意之笔,以为赝者乃见橐驼谓马肿背也。识者辨之。”

在这段论述中,纳兰性德结合各个时期董其昌的风格变化,鉴定这是董其昌的少年时期之作。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作品进行判定时,将史论研究与个人目鉴相结合,这是鉴藏家惯用的鉴藏方法。纳兰性德没有被周围其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而是以史实为依据,精准判断。

注重实践

纳兰性德认为学习书法要注重实践,但是不要只顾刻意模仿。写到兴致盎然之时,要敢于写出抒发情致的笔画。 《书原》记载了他的看法:

“予笃好书,每谓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乎仿效;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予尝谓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悠悠千古,解吾语者谁也?予恐书家之涉仿效矜持者有鹦哥娇、秦吉了之诮,故作书原。”

纳兰性德学书,于前人之法“心摹手追”又别出心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观其墨迹,秀姿飘逸,端劲工整,使人心怡。

纳兰性德于绘画亦有尝试。他赠予过朋友自己的题照诗,怀念亡妻卢氏时为其题照,可见他对绘画是有过实践的。后期他聘请了王翚作为他的家庭教师,说明他希望自己在绘画方面有所长进,有所成就。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和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

个人特色

在可考的二十三幅作品中,其中有三幅是赵孟頫的作品,两幅来自倪瓒。纳兰性德对元人趣味的书画是情有独钟的,他有一首怀古诗歌咏赵孟頫。诗云:

“吾怜赵松雪,身是帝王裔。神采照殿廷,至尊叹映丽。少年疏远臣,侃侃持正议。才高兴转逸,敏妙擅一切。旁通佛老言,穷探音律细。鉴古定谁作,真伪不容谛。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得此良已足,风流渺谁继?”

诗文描述了赵孟頫挺拔的仪态,机敏的洞察力。从绘画、书法、佛学、音律、鉴定、文采、韬略等多个方面赞颂了赵孟頫,足见对其的钦佩。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纳兰性德的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面,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铃“成德”印。作品为他二十岁时的习作,颇有元人倪瓒的意趣。纳兰性德对二者的喜欢,不仅因为对其才华的欣赏。更重要的是,他们作品中所状写的萧疏景色,与纳兰性德用诗词表达的婉约意境是相似的。

由纳兰性德收藏的作品和他题画诗的数量,可知他寓目过很多书画作品。其中,以诗词开拓画境是他的个人鉴赏特色。词画相映,既增加了诗的意蕴,又丰富了画的内涵,得到时人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纳兰性德还将其对于绘画的审美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无论是边塞之景还是水乡风光,都注重诗词中画意的描绘。他通过书画鉴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又将这样的审美情趣融入到诗词之中。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拓展,不断提高。

藏书印

对待书画珍品,纳兰性德只在画上散置印记,而不题跋。从其藏品的钤印上可知,纳兰性德约有十九方印:

1.字号印:“楞”“伽”“成德”(细框)、“成德”(粗框)、“楞伽”“楞伽山人”“楞伽真赏”“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成德容若”“容若鉴藏”。

2.堂号印:“花间草堂”“通志堂藏”“容若香红草堂书画记”。

3.鉴赏印:“神品”“香界”“真赏”“自伤多情”。

4.藏书印:“谦牧堂藏书记”(白文长方印)和“谦牧堂书画记”(朱文长方印)。此两印最早为明珠使用,后成为纳兰家族三代人通用的藏书印。只要是纳兰家族的藏书,只用这二方印鉴,不用其他个人名号属性的印。后来纳兰揆叙的儿子永寿以“谦牧堂”的名义刻书,编有《谦牧堂藏书目》。

总评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众人评说纳兰词

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陈廷焯: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雨斋词话》

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如:“临来无限伤心事。”又:“当时只道是寻常。”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谁道飘零不可怜。”又:“人生若只如初见。”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

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明末清初词人陈维崧: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榆园本《纳兰词评》)

明末清初书法家姜宸英:喜为长短句特甚。尝 言:“诗家自汉魏以来,作者代起,姓氏多澌灭。填词滥觞于唐人,极盛于宋,其名家者不能以十数,吾为之易工,工而传之易久。而自南渡以后弗论也。”其于词,小令取唐五代,宗晏氏父子;长调则推周、秦及稼轩诸家。以为其章法转换、顿挫离合之妙,正与文家散行体何异,而世故薄之,何耶?故即第左葺茅为庐,常居之,自题曰“花间草堂”。 视其凝思惨淡,终合天巧,真若有自得之趣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

清代学者徐乾学:君……精工乐府,时谓远轶秦柳,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然君不以为意。(《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

清代词人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通志堂词序》)

清末民国词人况周颐: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蕙风词话》)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①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雨斋词话》)②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惋之意。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清末民国思想家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渌水亭杂识跋》)

《清史稿》:①性德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②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③好宾礼士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

晚清词人周之琦:与友人论词,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李煜字)后身也。余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然填词家自南宋以来,专工慢词,不复措意令曲。其作令曲,仍与慢词音节无异,盖《花间》遗响久成《广陵散》矣。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南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饮水词识》)

清代诗人赵函:纳兰成容若以承平贵胄,与国初诸老角逐词场,所传……词则卓然冠乎诸公之上,非其学胜也,其天趣胜也。(《纳兰词序》)

清代词学家谢章铤:①纳兰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固不必刻划《花间》,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赌棋山庄词话》卷七)②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姹、迦陵、容若乎。竹姹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

晚清词论家李佳:八旗词家,向推纳兰容若《饮水》《侧帽》二词,清微淡远。(《左庵词话》卷上)

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①容若词天赋灵秀,神仙中之子晋。②容若词长调不如中令,中令不如小令。(《纳兰词跋》)

晚清词人王鹏运:少游“晓风”之词,小山“苹云”之唱,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堂奥。(《寄番禹冯恩江永年手札》) 

清代学者谭献: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复堂词话》)

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清代诗人严绳孙、秦松龄:①玉溪纬词《金荃》丽句,寄托所之,前贤却步。②兄善倚声,世称绝唱,周、柳香柔,辛、苏激亢。每言诗词,同古所尚。古诗长短,即词之创。南唐北宋,波澜特壮。亦犹诗律,至唐而畅。屈为诗余,斯论未当。(《祭纳兰容若文》)

清代诗人严绳孙:①比喜小词,每好为之,当其合作,宋诸名家不能过也。(《进士纳兰君哀词》)②至于乐府小词,以为近骚人之遗。尤尝好为之,故当其合作,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成容若遗稿序》)

清代文学家谭莹:家世文章第一流,如猿啼夕雁吟秋。纵王内史生平似,何必言愁也欲愁。(《论词绝句》)

清代学者盛昱《八旗文经》:工书,妙得拨镫法,临攀飞动。晚乃笃志于经史。

《清史列传》:书学褚河南,见称于时。

晚清词人杜文澜:国朝词人最工律法者,群推纳兰容若、顾梁汾、周稚圭三家。(《憩园词话》卷二)

中国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就的文人。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