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子真,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初文坛领袖。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创“神韵说”诗论,主持康熙诗坛五十年,时人尊为“一代正宗”。著述宏富,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等诗文60余种,编选《唐贤三昧集》,影响清诗发展至深。
人物生平
- 早慧名动天下(1634—1657)
(1)生于书香世家,8岁能诗,15岁刊《落笺堂集》,17岁中举。
(2)顺治十四年(1657年)于济南大明湖作《秋柳》四章,“和者数百人”,声震南北。 - 宦游倡兴文坛(1658—1704)
(1)任扬州推官五年,筑“冶春诗社”,广交遗民诗人,编《感旧集》存故国情怀。
(2)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召入京,以“神韵”诗风获圣心,掌翰林院,门生遍天下。 - 暮年归隐著述(1705—1711)
(1)75岁罢官归里,著《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总结诗学思想。
(2)1711年病逝新城,乾隆追谥“文简”,入祀贤良祠。
主要成就
- 神韵诗派
(1)理论体系:标举”含蓄空灵”,以禅喻诗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创作典范:《真州绝句》”半江红树卖鲈鱼”;《秦淮杂诗》写兴亡之痛。 - 文献编纂
(1)《唐贤三昧集》:专选王维、孟浩然一脉,重塑盛唐接受史。
(2)《感旧集》:收钱谦益等遗民诗作,存易代诗史。 - 笔记史学
(1)《池北偶谈》:载蒲松龄创作《聊斋》过程等明清秘闻。
(2)《香祖笔记》:详录康熙朝政治生态,补正史之阙。
评价
- 当世盛誉
(1)康熙帝手书“带经堂”赐匾,称其诗“清华绝俗,卓然大家”;
(2)赵执信《谈龙录》虽批判神韵说,仍承认“当代风雅,总归渔洋”。 - 后世定位
(1) 诗学影响:- 袁枚赞:“国朝诗人首推王阮亭,犹唐之有右丞(王维)”;
- 晚清同光体尊其为“清诗开山”,陈衍称“有清二百年,诗家第一”。
- 文化意义
(1)神韵诗风成康乾盛世美学典范,影响朝鲜申纬、日本祇园南海等汉诗人;
(2)《秋柳》四章成济南文化符号,今大明湖立“秋柳诗社”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