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娄底双峰)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主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系清廷统治;诗文学术开“桐城派中兴”,著《曾文正公全集》136卷。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人物生平
- 寒窗入仕(1811—1852)
(1)生于耕读家庭,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十八年殿试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师从理学大师唐鉴,究心义理之学,立“修身十二课”(主敬、静坐、读书不二等)。
(2)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咸丰元年(1851年)疏陈“汰兵、节饷、练兵”三策,直指八旗绿营积弊。 - 创建湘军(1853—1864)
(1)咸丰二年(1853年)丁忧回湘,奉旨办团练,创湘军制度:募农为兵、儒将为帅、兵归将有;设“拙速”战术(结硬寨、打呆仗),造水师战船240艘。
(2)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以卫道之名镇压太平天国;同治三年(1864年)指挥湘军攻克天京,终结太平天国政权。 - 洋务图强(1865—1871)
(1)同治四年(1865年)设江南制造总局,仿制西洋枪炮、轮船;奏派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120名幼童赴美),开近代留学先河。
(2)同治七年(1868年)任直隶总督,整顿吏治推行“清讼正刑”,年平反冤狱三千余件;兴修永定河水患,创“分洪筑堤法”。 - 晚年病逝(1872)
(1)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中风瘫痪,手书遗嘱“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
(2)三月十二日逝于南京两江督署,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归葬长沙伏龙山。
主要成就
- 军事革新
(1)创建近代化湘军制度:首创兵弁由统帅私招、军饷自筹的“兵为将有”体系,终结清代兵权归中央传统。
(2)制定《水师章程》《陆军营制》等军规,强调“训家规、练技艺”,湘军战时兵力达40万,成为清军主力。 - 洋务先驱
(1)主持建成中国首艘机动轮船“黄鹄号”(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方科技书籍159种,占晚清西学译著47%。
(2)首倡留学教育,促成《选派幼童赴美肄业章程》(1871年),培养詹天佑等近代人才。 - 文学学术
(1)古文承桐城派而创新,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学并重,辑《经史百家杂钞》26卷为近代范文。
(2)诗作忧时感事,《里胥》《岁暮杂感》揭露民生疾苦,有“大江东去楚云流,淘尽英雄万古愁”等雄浑之句。 - 吏治整饬
(1)创“三案汇参法”(查钱粮、刑狱、赋役),直隶任内裁汰冗员17%,吏治效率提升三倍。
(2)著《挺经》18条,强调“躬身入局,担当大事”,培育李鸿章、沈葆桢等洋务骨干。
评价
- 当世论断
(1)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2)孙中山批评其“卫道保皇”:“曾国藩、左宗棠是鹰犬人物,为满清效死,陷同胞于水火。”(1904年演说) - 后世研究
(1)毛泽东青年时期推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1917年《致黎锦熙书》)
(2)当代学界共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致2000万人口损失,但其推动近代化转型功不可没(茅海建《苦命天子》)。 - 国际视角
(1)英国学者蓝诗玲(Julia Lovell):“曾国藩的湘军是清朝最后的‘希望之师’,却加速了中央权威崩塌。”(《鸦片战争》)
(2)日本“经营之神”涩泽荣一奉《曾文正公全集》为圭臬:“其家书字字皆治企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