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书法家、学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官国史馆编修、四川学政。书法融篆隶行草于一体,创“回腕悬臂法”开碑学新风,被推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沙孟海《近三百年书学》)。诗作千余首载《东洲草堂诗钞》,学苏黄而自成“金石诗派”,与龚自珍、魏源并称“道光三杰”,学术著《说文段注驳正》匡正乾嘉朴学之失。
人物生平
- 科举入仕(1799—1836)
(1)生于书香世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幼承家学,19岁受业阮元门下,习金石考据。
(2)道光十五年(1835年)湖南乡试解元,次年联捷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 宦海沉浮(1837—1854)
(1)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拔擢林则徐族孙林寿图等人才;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革除“红案银”(考生贿赂考官)弊政,作《锦城七歌》痛斥吏治腐败。
(2)咸丰五年(1855年)因“缕陈时务十二条”触怒权贵遭革职,终身未复出。 - 晚岁讲学(1856—1873)
(1)主讲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手书《忠义堂帖》刻石;游历吴越,与吴熙载、赵之谦切磋碑学,完成《金陵杂诗四十首》等纪实组诗。
(2)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逝苏州,葬长沙天马山,吴昌硕挽联:“千古书林失圭臬,五湖诗派仰宗师”。
主要成就
- 书法革新
(1)创“回腕悬臂法”(腕回向胸、臂悬如弓),突破传统执笔,代表作《行书苏轼词卷》《隶书七言联》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集古出新:篆书取法《张迁碑》方劲(如《何绍基篆书册》),行草融颜真卿、欧阳询笔意,书论《东洲草堂书论》提出“字中有笔,笔中有力”。 - 诗歌创作
(1)以金石入诗:《王懿荣藏甲骨歌》“殷契神物出洹水,刀痕斑驳认前朝”早于罗振玉考释甲骨文30年。
(2)白描时艰:咸丰九年(1859年)《沪上杂诗》“夷船蜃市接天浮,吴淞口边凝血红”实录第二次鸦片战争惨状。 - 学术研究
(1)《说文段注驳正》纠段玉裁注疏错谬148处,如证“爽”字非“从大从爻”,获俞樾赞“精审不让高邮王氏”(指王念孙)。
(2)《水经注刊误》考订郦道元地理讹误27条,为晚清西北史地学派代表。 - 教育文献
(1)总纂《安徽通志》360卷,首创“方志艺文考”体例,收录皖人著述4300余种。
(2)课徒手稿《猿叟日课》规范童蒙书法教学,影响日本书道教育(中林梧竹1867年携其法帖返日传习)。
评价
- 当世声誉
(1)曾国藩:“子贞书艺冠绝时流,诗亦浩荡有奇气。”(《曾文正公日记》)
(2)龚自珍称其诗“金石铿锵出性灵,苏黄以后第一人”(《己亥杂诗》自注)。 - 后世定位
(1)书法史:沙孟海评“化碑入帖,碑帖交融,开赵之谦、康有为先河”(《近三百年书学》);日本书坛奉为“清朝书圣”,市河米庵《墨场必携》专章释其笔法。
(2)文学史:汪辟疆列其为“宋诗派八家”之首(《近代诗派与地域》);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冠以“天雄星豹子头林冲”,谓“诗兼学人、才人之长,雄深雅健,独踞骚坛”。 - 学术争议
(1)梁启超指其“以书法名世,朴学实逊于道州同乡王闿运”(《清代学术概论》);
(2)当代研究重估:2020年北京大学藏何氏《说文解字批注》手稿证明其对古文字学贡献(详李宗焜《清代许学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