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燮-诗榜
用户封面
姚燮-诗榜
姚燮清朝诗人
(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晚清文学家、画家、戏曲理论家​​。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与魏源、龚自珍并称“​​浙东三杰​​”。
作品总排名
简介

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晚清文学家、画家、戏曲理论家​​。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与魏源、龚自珍并称“​​浙东三杰​​”。博通经史,著《​​复庄诗问​​》存诗万余首,创“​​寒碧斋体​​”融乐府新声;绘事精人物花卉,以“​​墨梅​​”独步画坛;戏曲论著《​​今乐考证​​》考订元明剧作,王国维评“​​开近代曲学科学化研究先河​​”。被吴昌硕誉为“​​诗书画三绝一奇才​​”。

  1. 早年才名(1805—1834)​​
    (1)生于商贾之家,幼承母教习诗,14岁作《​​灯花赋​​》惊四座;道光四年(1824年)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家陈文述,与龚自珍结社倡“​​剑气箫心​​”诗风。
    (2)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主考官汤金钊赞其“​​经策渊博,诗赋瑰奇​​”,五应会试不第,绝意仕途。
  2. ​​战乱流离(1840—1843)​​
    (1)亲历鸦片战争:1840年英军陷镇海,举家避居鄞县,作《​​惊风行​​》《​​闻定海城陷​​》记百姓惨状;1842年目睹英军掠宁波,长诗《​​兵巡街​​》控诉“​​皮肉穿空血泪干,家家闭户如埋棺​​”。
    (2)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游幕苏浙,助河道总督潘锡恩编《​​续行水金鉴​​》,绘《​​江海防图​​》24帧详列炮台布防。
  3. ​​著述鼎盛(1844—1856)​​
    (1)著《​​复庄诗问​​》34卷,收诗10486首,创清代个人诗集之最;编《​​疏影楼词​​》载词368阕,以咏物词革新浙西词派。
    (2)咸丰三年(1853年)于杭州建“​​大梅山馆​​”,画《​​百梅图卷​​》通景屏风(今藏上海博物馆),创“​​圈花点蕊法​​”墨梅技法。
  4. ​​晚景授学(1857—1864)​​
    (1)主讲鄞县崇实书院,编《​​今乐府选​​》收元明杂剧192种,稿本现存国家图书馆;
    (2)同治三年(1864年)病逝宁波,门人董沛辑《复庄文录》,未刊稿《红楼梦评》手批120回本今藏天一阁。
  1. ​​诗歌史诗性​​
    (1)首创“​​鸦片战争组诗​​”128首:如《​​捉夫谣​​》揭露英军拉夫暴行,《​​毁神庙​​》痛斥基督教文化入侵,被钱仲联评为“​​一代诗史,实甫、樊山所不及​​”(《梦苕庵诗话》)。
    (2)革新乐府体:《​​南辕杂诗​​》以方言俗语入诗,“​​阿哥裹头赤双脚,三更打桨溪水黑​​”(《浙东村谣》)开近代乡土诗先声。
  2. ​​戏曲理论突破​​
    (1)《​​今乐考证​​》12卷考据元明清戏曲剧目,梳理672位剧作家生平,比王国维《曲录》早半世纪发现徐渭《四声猿》版本源流。
    (2)评点《红楼梦》4万余言:批宝玉“​​非纨绔子,实屈子后身​​”,启近代红学人物心理分析法。
  3. ​​书画艺术创新​​
    (1)独创“​​墨梅​​”技法:以焦墨圈瓣、淡墨点蕊,画作《​​寒香图卷​​》获1851年伦敦世博会铜奖(据《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会报告》)。
    (2)人物画融合民俗:绢本《​​鄞县元宵灯会图​​》长卷详绘舞龙、马灯戏等场景,开风俗画新路,现藏浙江博物院。
  4. ​​方志文献学​​
    主纂《​​四明志摭余​​》10卷,辑录宋元宁波方志佚文460条,首载南宋海商“​​市舶司​​”档案,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核心史料。
  1. 当世影响​​
    (1)​​龚自珍​​称其词“​​熔白石之清空与梦窗之密丽为一炉​​”(《庚子雅词序》);​​魏源​​赞组诗“​​字字涕血,可补《海国图志》之阙​​”。
    (2)书画家​​任熊​​拜其为师,据《姚燮诗意册》绘《​​三十三剑客图​​》,开海上画派人物新风。
  2. ​​后世定位​​
    (1)​​文学史​​: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列为“浙派诗魁”;钱仲联《清诗纪事》评:“复庄诗如三峡奔流,万怪惶惑,近代叙事诗无此雄奇。”
    (2)​​戏曲史​​:王国维《曲录》援引《今乐考证》137处;当代学者赵山林证其红学评点“​​比脂砚斋更重人性挖掘​​”(《姚燮红楼梦评点研究》)。
  3. ​​国际影响​​
    (1)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863年译《鸦片战争诗选》载姚燮诗24首,称“​​东方的拜伦式抗议​​”;
    (2)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其《墨梅图》,影响富冈铁斋“​​金石写意​​”画风;大英图书馆存《复庄诗问》稿本微卷。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