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诗榜
用户封面
周敦颐-诗榜
周敦颐宋朝诗人
(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
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虽以哲学名世,但其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爱莲说》堪称宋代文学经典,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喻士人高洁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周敦颐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构建以“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与伦理体系,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对程颢、程颐、朱熹等影响深远。其诗文兼具哲思与美感,存世《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被尊为“理学宗师”与“文道双璧”。

1. 家世渊源与少年立志​

周敦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父周辅成为贺州桂岭县令,早逝。幼年随母郑氏投靠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得郑向悉心教导,十五岁读《易经》,叹曰:“此性命之学也!”景祐三年(1036年),因舅父荫补,授分宁县主簿,开始仕途。

​2. 仕宦生涯与学术探索​

  • ​​断案明察​​:任分宁主簿时,以“一讯立辨”积年疑案,人称“周青天”。
  • ​​兴教倡学​​: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建书院授徒,程珦慕名遣子程颢、程颐拜其为师,理学一脉由此发端。
  • ​​政绩斐然​​:任桂阳令时,兴水利、劝农桑,作《拙赋》自勉:“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
  • ​​晚年讲学​​:嘉祐六年(1061年),任虔州通判,游庐山,爱其山水,筑濂溪书堂,著《太极图说》《通书》,世称“濂溪先生”。

​3. 归隐著述与思想成熟​

治平三年(1066年),周敦颐辞官归隐庐山,潜心著述。熙宁六年(1073年),病逝于濂溪书堂,享年57岁,葬于庐山莲花峰下。南宋宁宗时追封汝南伯,从祀孔庙。

1. 哲学贡献: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 ​​太极宇宙论​​:著《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辩证思想,构建“天道—人道”合一体系。
  • ​​心性伦理观​​:在《通书》中阐发“诚者,圣人之本”“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伦理思想,确立“主静立人极”的道德修养方法。
  • ​​三教融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吸收道家宇宙观与佛家心性论,开创理学新境,被朱熹誉为“孔孟后一人”。

​2. 文学创作:文以载道的典范​

  • ​​散文经典​​:《爱莲说》以莲喻君子,以菊喻隐逸,以牡丹喻富贵,提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士人理想,全文仅119字,却成千古绝唱。
  • ​​诗文哲思​​:存诗30余首,《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写晚景而寓天道循环;《游大林寺》“三月山房暖,林花互照明”融自然观与心性论。
  • ​​文学理论​​:主张“文所以载道也”,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影响欧阳修、苏轼等古文运动领袖。

​3. 教育实践:理学传承的起点​

  • ​​开宗立派​​:培养程颢、程颐兄弟,二程创洛学,朱熹集大成,形成程朱理学正统。
  • ​​书院教育​​:创办濂溪书院,订《书院学规》,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治学方法。
  • ​​蒙学影响​​:其《太极图说》被编入童蒙教材,理学思想通过教育渗透社会。

​4. 政治理念:儒者治世的实践​

  • ​​廉政为民​​:任地方官时,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作《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讽韩愈排佛之偏执。
  • ​​法治思想​​:提出“刑以弼教,政以养民”,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影响王安石变法。
评价

​1. 古代评价​

  • ​​程颢、程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二程遗书》)
  • ​​朱熹​​:“此先生(周敦颐)之精蕴,然《图说》所以发明者,尤详于《通书》也。诚者,圣人之本,此语甚善。”(《朱子语类》)
  • ​​黄庭坚​​:“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濂溪祠记》)

​2. 近现代评价​

  • ​​冯友兰​​:“周敦颐是道学的开创者,其《太极图说》为宋明道学提供了宇宙论基础。”(《中国哲学简史》)
  • ​​钱穆​​:“濂溪之学,实开宋代之新儒学,其气象阔大,非汉唐诸儒可比。”(《宋明理学概述》)
  • ​​陈寅恪​​:“《爱莲说》虽短,然其象征意义贯通三教,实为中华文化精神之凝练。”

周敦颐是中华文明史上罕见的“文道合一”的巨擘。他以莲花之高洁塑士人风骨,以太极之玄理究宇宙本源,在儒释道的交融中开辟理学新天,又在诗文的凝练里彰显文以载道。从庐山濂溪的琅琅书声,到《爱莲说》的千古芬芳,周敦颐用一生诠释了“士志于道”的终极追求。朱熹赞其“功盖在孔孟之间”,黄庭坚慕其“光风霁月”,皆非虚誉。在当今世界,当物质喧嚣侵蚀精神家园时,“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喻仍如明灯,照亮人性的高洁之路;而“太极阴阳”的智慧,亦为化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东方启示。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起点,更是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诗榜指南诗赛指南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