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初唐著名诗人、官员。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唐代近体诗(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之一。宋之问才华横溢,诗风精丽工整,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然而其为人趋炎附势,先后依附武则天、张易之等权贵,最终因政治斗争被赐死,成为唐代文学史上才华与品行反差最显著的诗人之一。
人物生平
1. 早年经历与科举入仕
宋之问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宋令文官至左骁卫郎将。他自幼聪颖,与弟弟宋之悌、宋之逊并称”三宋”。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初任洛州参军,后调入长安任职。因其诗才出众,很快在京城文人圈崭露头角。
2. 武周时期的显赫与依附
- 宫廷诗人时期(690—705年):
武则天称帝后,宋之问因献《龙门应制》等诗获得赏识,成为”珠英学士”(宫廷文学侍从),常随驾游宴赋诗。此期间他攀附张易之兄弟,写下大量应制诗。 - 神龙政变后的贬谪(705年):
张易之被杀后,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次年冒险逃归洛阳,藏匿于友人张仲之家。
3. 晚节不保与悲惨结局
- 告密求荣(706年):
为求复官,竟告发收留他的张仲之谋反,导致张氏全家被杀。凭借此举,宋之问获得鸿胪主事职位。 - 最终覆灭(710—712年):
唐玄宗即位后清算武周余党,先天元年(712年)被赐死于桂州(今广西桂林),结束充满争议的一生。
主要成就
1. 诗歌艺术的突破性贡献
- 律诗定型的核心人物:
与沈佺期共同完成五言律诗的定型,确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范。代表作《题大庾岭北驿》被明代胡应麟誉为”初唐五律正宗”。 - 七言律诗的开拓:
其《奉和春日玩雪应制》是早期七律成熟之作,为杜甫等后人奠定基础。 - 山水诗的新境界:
贬谪期间所作《度大庾岭》《早发始兴江口》等,将南朝谢灵运的山水诗推向情景交融的新高度。
2. 诗歌题材的多样性
- 宫廷应制诗:如《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虽内容空洞但格律精严。
- 贬谪羁旅诗:《度大庾岭》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成为千古名句。
- 隐逸求仙诗:晚年《陆浑山庄》等作,反映其试图超脱的心理。
3. 诗歌理论的建树
提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创作主张,系统总结声律规则,所著《诗髓脑》(已佚)是唐代重要诗论著作。
评价
1. 文学成就的崇高地位
- 唐代评价:杜甫称”沈宋裁辞矜变律”,肯定其律诗开创之功。
- 宋代至明清:严羽《沧浪诗话》列其为”唐律之祖”;明代王世贞称其诗”如琼筵醉客,风仪可观”。
- 现代研究:闻一多指出:”没有沈宋,就没有盛唐律诗的辉煌。”
2. 人品德行的严厉批判
- 同时代记载:《朝野佥载》揭露其为夺外甥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诗句,竟用土袋压杀亲甥(此事真伪存疑)。
- 历史定评: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痛斥:”之问丧心无耻,其诗虽工,何足道哉!”
3. 历史形象的复杂性
近年学界提出:
- 其政治投机反映武周至玄宗时期文人的生存困境
- 贬谪诗中的真情实感与其卑劣人格形成艺术与道德的悖论
- 对声律的贡献客观上推动唐诗走向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