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迁居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初唐重要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尤其是五言律诗的奠基者之一。他出身寒门,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及第,历任隰城尉、洛阳丞、膳部员外郎等职,晚年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后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其诗以工整精炼、气象雄浑著称,尤擅五律,对杜甫影响深远,《旧唐书》称其“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胡应麟评“初唐五言律,审言实为首倡”。
1. 寒门苦读与进士及第
杜审言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其家族自西晋名将杜预后家道中落。少年时随父杜依艺迁居巩县,与崔融、苏味道同游太学,以“洛阳才子”闻名。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时年25岁,为同期最年轻及第者,初授隰城(今山西汾阳)尉,作《登襄阳城》明志:“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2. 宦海沉浮与文坛扬名
- 洛阳任职(676年-698年):
调露元年(679年)调任洛阳丞,与苏味道、李峤、崔融结为“文章四友”,主导武周时期宫廷文学。武则天称其诗“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命其参与《三教珠英》编撰。 - 贬谪吉州(698年-704年):
因讥刺司户郭若讷“獐头鼠目”,遭诬陷下狱,其子杜并年十三刺杀仇人后被杀,震动朝野。后免死贬吉州司户参军,作《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抒流离之痛。 - 依附张氏与流放峰州(704年-705年):
神龙元年(705年),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富寿省),途中作《旅寓安南》“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记录岭南风物。 - 晚年返京(705年-708年):
中宗复位后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与宋之问、沈佺期唱和,推动律诗定型。景龙二年(708年)病逝,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追忆:“审言诗律,细如毫发。”
1. 五言律诗的定型者
杜审言存诗43首,其中五律28首,奠定唐代律诗规范:
- 对仗精严: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四联皆对,时空转换自然,被方回评为“初唐五律第一”。 - 声律考究: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平仄完全合律,较沈宋更早实现“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 章法严谨: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首联点题,颔联写景,颈联颂圣,尾联收束,确立宫廷应制诗范式。
2. 题材拓展与意境创新
- 边塞诗的先导:
《送崔融》“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简劲笔法写军事远征,启高适、岑参边塞诗风。 - 山水诗的突破:
《经行岚州》“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融入个人游宦体验,较六朝山水诗更具实感。 - 咏物诗的深化:
《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野花飘御座,河柳拂天杯”,以物象暗喻政治变迁,开杜甫咏物寓志先河。
3. 文学影响与家族传承
- “文章四友”的核心:
引领武周时期宫廷诗风由绮靡向典重转变,其《大酺》诗“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为李峤百二十首咏物诗提供范式。 - 杜甫诗法的源头:
杜甫多次称“吾祖诗冠古”,其《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的空间构图,显然脱胎于杜审言《登襄阳城》“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 声律理论的实践:
其“约句准篇”的创作理念,直接影响沈佺期、宋之问完成律诗定型,严羽《沧浪诗话》称“五言律诗,审言与沈宋同时,体尚未备,而审言诗已高妙”。
1. 古代评价
- 《旧唐书》:“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
- 刘肃《大唐新语》:“杜审言诗调极清拔,虽恃才傲物,然属对精密,无可议者。”
-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2. 近现代评价
- 闻一多:“他是五言律的奠基人,杜甫的血管里流着他的血。”(《唐诗杂论》)
- 袁行霈:“杜审言将宫廷诗的华贵与山水诗的清丽熔铸一体,为盛唐诗歌开辟了意境交融的新路。”(《中国文学史》)
- 莫砺锋:“从杜审言到杜甫,不仅是家族诗脉的延续,更是唐代律诗从成型到巅峰的缩影。”(《杜甫评传》)
杜审言是初唐诗歌转型的关键枢纽。他以寒士之身突破门阀桎梏,用精严的律诗形式承载深沉的人生感慨;在“文章四友”的宫廷唱和中注入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更以“约句准篇”的创作实践,为沈宋完成律诗定型铺平道路。其诗中的“宦游惊物候”是盛唐诗人漫游精神的先导,“北斗挂城边”的空间构建预示了杜甫“吴楚东南坼”的雄浑视野。这位“恃才謇傲”的文学革新者,不仅以五言律诗照亮了唐诗的黎明,更通过血脉与诗脉的双重传承,在杜甫身上实现了“诗是吾家事”的庄严承诺。从武周宫廷的《大酺》华章到峰州瘴乡的《渡湘》悲吟,从洛阳文会的“四友”领袖到巩县祖宅的“诗律”遗训,杜审言用一生诠释了初唐士人如何在格律的镣铐中舞出盛唐气象的先声。诚如闻一多所言:“没有杜审言的五言工整,就没有杜甫的七律森严。”这位“名掩于孙”的文学先驱,终在千年诗史的追光中,显现出不可替代的坐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