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赵秉文

离离嵓下菊,无主混蓬茅。
路断秋光隔,山明水影交。
荒丛鸣蟋蟀,寒叶挂蟏蛸。
拟访陶庐饮,柴扉何处敲。

拼音

lí lí yán xià jú,wú zhǔ hùn péng máo。
lù duàn qiū guāng gé,shān míng shuǐ yǐng jiāo。
huāng cóng míng xī shuài,hán yè guà xiāo shāo。
nǐ fǎng táo lú yǐn,chái fēi hé chù qiāo。

注释

  1. 离离:繁茂貌
  2. 嵓:同”岩”
  3. 蓬茅:野草
  4. 蟏蛸:蜘蛛的一种
  5. 陶庐:陶渊明居所
  6. 柴扉:柴门

译文

岩下野菊生长茂盛,无人照料混在杂草丛中。
道路断绝秋光阻隔,山色明亮与水影交融。
荒草丛中蟋蟀鸣叫,寒叶上挂着蜘蛛网。
想要寻访陶渊明的草庐共饮,却不知该敲响哪家的柴门。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后期,赵秉文秋日山行时见野菊而作。诗中通过对野菊生长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孤寂处境的感慨。

赏析

  1. 野菊意象的双重象征
    “无主混蓬茅”既写野菊的生长状态,又暗喻诗人身处乱世的处境。这种将植物生长与人生境遇相联系的写法,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但更显质朴自然。野菊与杂草共生的意象,较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雅致,更多了份野性的生命力。
  2. 空间构图的虚实相生
    “路断秋光隔”与”山明水影交”形成虚实对比:前句写视线阻隔的实景,后句写山水辉映的虚境。这种构图手法,与马远”一角山水”的绘画理念相通,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无限空间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影交”的描写,通过光影变化打破了静态山水的局限。
  3. 声音意象的巧妙运用
    蟋蟀鸣叫与蜘蛛悬网的意象组合,一听觉一视觉,一动一静,构成秋日山野的完整感知。蟋蟀声在古典诗歌中多象征时光流逝(如《诗经·七月》),在此则强化了野菊所处的寂寥环境。这种细节描写,较之单纯写景更富生活气息。
  4. 陶渊明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尾联对陶渊明的追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通过”何处敲”的疑问,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写法比直接赞美陶渊明更显深沉,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现实中知音难觅的孤独,与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的洒脱形成鲜明对比。
  5. 语言风格的质朴与凝练
    全诗用语平实自然,如”混蓬茅”、”挂蟏蛸”等表述毫无雕琢痕迹,却精准传神。这种语言风格既保留了陶渊明的朴素,又融入了金源诗歌特有的苍劲,在”离离”与”寒叶”之间形成情感张力,展现了诗人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评价

  1. 元好问评:”‘寒叶挂蟏蛸’五字,写尽秋野神韵”(《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陶渊明《饮酒》真趣而更见苍劲”(《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何处敲’,意在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