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赵秉文

天边认遥电,云际尚残阳。
雨脚夜深白,涛头晓霁黄。
沙边明雁影,林下见山光。
拟尽登高兴,秋怀祇自伤。

拼音

tiān biān rèn yáo diàn,yún jì shàng cán yáng。
yǔ jiǎo yè shēn bái,tāo tóu xiǎo jì huáng。
shā biān míng yàn yǐng,lín xià jiàn shān guāng。
nǐ jìn dēng gāo xìng,qiū huái zhǐ zì shāng。

注释

  1. 遥电:远处的闪电
  2. 雨脚:雨线
  3. 晓霁:清晨雨停
  4. 祇:只

译文

天边还能辨认出遥远的闪电,云际处尚残留着夕阳余晖。
深夜的雨线泛着白光,拂晓时浪尖映出金黄。
沙滩边大雁的身影清晰可见,树林间透出山色的光芒。
本想尽情享受登高的兴致,秋日的感怀却只能独自忧伤。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后期,赵秉文秋日遇雨时所作。诗中通过对秋雨夜景和雨后晨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孤独心境。

赏析

  1. 光影变化的精微捕捉
    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夜白”与”晓黄”的色彩转换,这种对自然光线的细腻观察,较之杜甫”星垂平野阔”的静态描写更富动态美感。”遥电”与”残阳”的远近对照,构建出立体的视觉空间。
  2. 时间流动的巧妙呈现
    从”夜深”到”晓霁”的时间推移中,诗人通过”雨脚”变”涛头”的意象转换,将不可见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可视的色彩变化。这种表现手法,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时间感悟相比,更具画面感和流动性。
  3. 空间层次的精心安排
    “天边-云际”的垂直空间与”沙边-林下”的水平空间相互交织,形成多维度的自然画卷。特别是”明雁影”与”见山光”的虚实搭配,既写实景又留想象空间,较之王维”空山新雨后”的平面构图更显层次丰富。
  4. 情感表达的含蓄深沉
    尾联”拟尽”与”祇自”的转折,将外在的登高兴致转化为内在的孤独感伤。这种情感处理比直接抒情更富艺术张力,与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含蓄表达异曲同工,展现了金源文人特有的内敛气质。
  5. 语言风格的凝练自然
    全诗用词精当,”认”字写视觉的专注,”尚”字显时间的延续,”明”与”见”的动词选择准确传神。这种语言风格既保留了唐诗的凝练,又融入了金诗的质朴,在”白”与”黄”的色彩对比中尤见锤炼之功。

评价

  1. 元好问评:”‘涛头晓霁黄’五字,写尽秋晨神韵”(《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李商隐《夜雨寄北》沉郁之致”(《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祇自伤’,含蓄深远”(《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