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聊幻巧,袖里出毫端。
道眼无二见,齐心废六官。
烦君无耳听,寓我非指弹。
攦却伯牙手,秋风万籁寒。
拼音
hé rén liáo huàn qiǎo,xiù lǐ chū háo duān。
dào yǎn wú èr jiàn,qí xīn fèi liù guān。
fán jūn wú ěr tīng,yù wǒ fēi zhǐ tán。
lì què bó yá shǒu,qiū fēng wàn lài hán。
注释
- 桦皮弹琴:以桦树皮模拟琴弦的绘画题材
- 道眼:悟道的眼光
- 六官: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 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琴师
-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译文
是谁展现这般玄妙的巧思,从袖中画出这桦皮琴弦。
悟道之眼不见二元对立,专注之心忘却感官局限。
劳烦你用无耳之耳聆听,容我以非指之指弹奏。
抛开伯牙的弹琴手法,且听秋风中的自然万籁。
背景
此诗为赵秉文题咏一幅以桦树皮模拟琴弦的画作而作。诗中通过对画中意境的阐发,表达了诗人对道家”大音希声”艺术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赏析
- 绘画意境的禅道解读
“袖里出毫端”既写画家技艺高超,又暗含”袖里乾坤”的道家思想。这种将绘画技巧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写法,较之单纯赞美画技的作品更具思想深度。”道眼无二见”直接引入禅宗”不二法门”的理念,将艺术欣赏提升到哲学高度。 - 音乐哲理的创新表达
“无耳听”与”非指弹”的悖论式表达,化用《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却赋予其更具体的艺术情境。这种写法比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述更具哲学系统性,展现了金源文人对传统音乐美学的深化理解。 - 艺术典范的解构重构
“攦却伯牙手”并非否定伯牙技艺,而是超越具体技法,追求”自然天籁”的境界。这种艺术观与庄子”斫轮之道”相通,但更强调艺术家主观体验与自然韵律的统一,较之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更富实践性。 - 季节意象的深层象征
“秋风万籁寒”不仅是画面背景描写,更是音乐境界的象征——将人工琴音升华为自然天籁。这种处理方式,与李白”客心洗流水”的音乐体验描写相比,更突出了主体与自然的冥合状态。 - 语言风格的玄远简奥
全诗用语简练而意蕴深远,”无二见”与”废六官”的对仗包含佛道思想,”无耳”与”非指”的悖论暗藏玄机。这种语言风格既保留了禅宗公案的机锋特色,又融入了文人诗的典雅气质,在”幻巧”与”万籁”之间构建出多层意境。
评价
- 元好问评:”‘秋风万籁寒’五字,写尽无声之妙”(《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庄子《齐物论》三昧”(《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万籁寒’,意境超绝”(《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