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瑶池去,应归海上峰。
宝奁空有象,练幄静无踪。
孝享严三庙,舆仪备九龙。
献陵今密迩,挥泪洒楸松。
拼音
ā mǔ yáo chí qù,yīng guī hǎi shàng fēng。
bǎo lián kōng yǒu xiàng,liàn wò jìng wú zōng。
xiào xiǎng yán sān miào,yú yí bèi jiǔ lóng。
xiàn líng jīn mì ěr,huī lèi sǎ qiū sōng。
注释
- 阿母:西王母,喻皇后
- 瑶池:西王母居所
- 宝奁:珍贵梳妆盒
- 练幄:素白帷帐
- 三庙:宗庙
- 九龙:帝王丧仪
- 献陵:皇后陵墓
译文
母仪天下的皇后已赴瑶池,想必已归海上仙山。
珍贵的妆匣空留形影,素白的帷帐静寂无踪。
孝享之礼庄严于三庙,灵车仪仗备齐九龙。
献陵如今近在眼前,挥泪洒落在楸树松柏之间。
背景
此诗为赵秉文为明惠皇后所作挽歌组诗第六首,描写皇后丧礼的庄严肃穆,抒发诗人对皇后仙逝的哀思。
赏析
- 仙道意象的巧妙运用
“瑶池”与”海上峰”的仙境意象,将皇后逝世美化为仙游,既符合传统”驾鹤西去”的死亡观,又体现对逝者的尊崇。这种意象选择较之直接写”死”更显含蓄典雅,与李白”仙游未曾歇”的浪漫想象一脉相承。 - 虚实相生的空间构建
“宝奁空有象”与”练幄静无踪”形成虚实对照:实物犹在而主人已逝。这种空间处理手法,较之单纯写物是人非更富层次感,与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异曲同工,但更显庄重。 - 丧礼场景的史诗呈现
“三庙”与”九龙”的礼制描写,既真实记录皇家丧仪规模,又赋予诗歌史诗气质。这种将个人哀思融入国家仪典的写法,与《诗经·商颂》”约軧错衡”的礼制描写传统相承。 - 情感表达的节制深沉
尾联”挥泪楸松”的细节,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具体动作,较之直抒胸臆更显克制。这种含蓄表达与宫廷挽诗”哀而不伤”的要求相符,与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的表现手法相通。 - 语言风格的典重含蓄
全诗用语端丽,”严”字写礼仪之庄重,”备”字状仪仗之周全,”挥”字显哀思之深沉。这种既重内容又重形式的创作态度,反映了金源文人”文质彬彬”的审美追求。
评价
- 元好问评:”‘练幄静无踪’五字,写尽人去楼空”(《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陆机《吊魏武帝文》庄雅之体”(《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洒楸松’,哀思寄于草木”(《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