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诗意图

赵秉文

何年身入画图传,似是三生孟浩然。
诗句工夫驴背上,醉乡田地酒旗边。
一川芳草绿堪染,夹路杏花红欲然。
想见归来泥样醉,却如醮水柳三眠。

拼音

hé nián shēn rù huà tú chuán,sì shì sān shēng mèng hào rán。
shī jù gōng fū lǘ bèi shàng,zuì xiāng tián dì jiǔ qí biān。
yī chuān fāng cǎo lǜ kān rǎn,jiā lù xìng huā hóng yù rán。
xiǎng jiàn guī lái ní yàng zuì,què rú jiào shuǐ liǔ sān mián。

注释

  1. 三生:前生、今生、来生
  2.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 醮水:浸水
  4. 柳三眠:柳条低垂如醉

译文

不知何时身影入了这幅画卷,仿佛是转世三生的孟浩然。
在驴背上琢磨诗句的妙处,在酒旗旁寻觅醉乡的乐园。
满川芳草绿得可以染衣,夹道杏花红得像要燃烧。
想象他归来时烂醉如泥,恰似浸水的柳条低垂三眠。

背景

此诗为赵秉文题咏一幅描绘孟浩然形象的山水画而作。诗中通过对画中意境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孟浩然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赏析

  1. 画中人物的生动再现
    “驴背吟诗”与”酒旗醉乡”的典型场景,精准捕捉孟浩然的核心形象。这种典型化处理较之泛泛描写更富识别度,与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人物刻画异曲同工。
  2. 色彩运用的强烈对比
    “绿堪染”与”红欲然”的色彩对撞,既写实又夸张,赋予画面视觉冲击力。这种色彩表现手法,较之王维”桃红复含宿雨”的淡雅更显激情,暗合”醉眼看花”的艺术真实。
  3. 比喻手法的创新运用
    “泥样醉”与”柳三眠”的奇特比喻,将抽象醉态具象化。这种创造性联想,较之”烂醉如泥”的常规表述更富诗意,与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的婉约形成鲜明对比。
  4. 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
    前六句实写画中景,后二句虚写想象情,形成艺术再创造。这种”画外生情”的手法,较之单纯描述画面更富文学性,与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的题画诗理念相通。
  5. 语言风格的豪放自然
    “堪染”、”欲然”的夸张,”泥样”、”三眠”的俚雅交融,形成豪放而不失细腻的语言特色。这种风格既保留了唐诗的壮美,又体现了金源文人的真率,在”醮水柳眠”的意象中尤见个性。

评价

  1. 元好问评:”‘红欲然’三字,写尽春山绚烂”(《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豪逸之气”(《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柳三眠’,醉态入神”(《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