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鸦开咮忘飞腾,天地为炉万象蒸。
冰井汤鏖几千尺,塔铃风閟十三层。
梦魂正绕云帆客,画本閒临雪麓僧。
一枕雨窗惟静胜,不须赤脚踏层冰。
拼音
lín yā kāi zhòu wàng fēi téng,tiān dì wèi lú wàn xiàng zhēng。
bīng jǐng tāng áo jǐ qiān chǐ,tǎ líng fēng bì shí sān céng。
mèng hún zhèng rào yún fān kè,huà běn xián lín xuě lù sēng。
yī zhěn yǔ chuāng wéi jìng shèng,bù xū chì jiǎo tà céng bīng。
注释
- 开咮:张开嘴
- 汤鏖:热水沸腾
- 风閟:风停息
- 云帆客:远行者
- 雪麓僧:雪山僧人
译文
林间乌鸦热得张大嘴巴忘了飞翔,天地仿佛化作熔炉蒸烤万物生灵。
千尺冰井竟像沸水翻腾滚烫,十三层佛塔的风铃在闷热中静默无声。
梦中魂魄追随着远航的船客,闲来提笔临摹画里的雪山高僧。
最妙是倚着雨窗静卧听雨,何须赤脚去踩那刺骨寒冰。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中期,赵秉文遭遇酷暑时所作。诗中通过对炎热景象的夸张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凉境界的向往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赏析
- 夸张手法的极致运用
“天地为炉”、”冰井汤鏖”的极度夸张,将酷暑具象化为炼狱。这种艺术夸张,较之单纯写”汗流浃背”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夸张异曲同工。 - 动静对比的艺术构思
“塔铃风閟”的绝对静止与”万象蒸”的剧烈动态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手法,较之单一描写更显暑热之酷烈,与王维”蝉噪林愈静”的表现方式有相通之妙。 - 消暑方式的诗意呈现
“临雪僧画”与”枕雨窗静”的消暑方式,展现文人雅趣。这种生活美学的描写,较之普通纳凉更显格调,与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的闲适一脉相承。 - 语言风格的奇崛生动
“开咮”、”汤鏖”等生新词汇,”閟”字写风止的精准,体现诗人炼字功力。这种语言风格既保留了韩愈诗的奇崛,又融入了金源文人的生活气息。 - 结构布局的虚实相生
前四句实写酷暑,后四句虚写纳凉,形成”热-凉”的意境转换。这种结构设计,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张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虚实处理异曲同工。
评价
- 元好问评:”‘天地为炉’四字,写尽酷暑威势”(《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韩愈《苦热》奇崛之风”(《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踏层冰’,热中求冷,妙想”(《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