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枕绳床夏簟藤,慢肤终日厌歊蒸。
梦飞楚泽三千里,人在秦楼十二层。
松顶露凉时警鹤,山房泉冷独输僧。
人间膏火鏖城市,世外清凉胜饮冰。
拼音
shí zhěn shéng chuáng xià diàn téng,màn fū zhōng rì yàn xiāo zhēng。
mèng fēi chǔ zé sān qiān lǐ,rén zài qín lóu shí èr céng。
sōng dǐng lù liáng shí jǐng hè,shān fáng quán lěng dú shū sēng。
rén jiān gāo huǒ áo chéng shì,shì wài qīng liáng shèng yǐn bīng。
注释
- 慢肤:因热而松弛的皮肤
- 歊蒸:热气蒸腾
- 楚泽:楚地湖泊
- 秦楼:高楼
- 膏火:灯火,喻人间烦热
- 饮冰:饮冰水,喻极度清凉
译文
石枕绳床上铺着藤编凉席,闷热的皮肤整日厌烦这蒸笼般的暑气。
梦中飞越三千里烟波浩渺的楚地湖泊,醒时却困在十二层高楼的热浪里。
松树梢头露水清凉,不时惊起白鹤,山寺寒泉的冷意,唯独输给出家人的定力。
人间灯火煎熬着喧嚣的城市,世外清凉之境,胜过痛饮寒冰的快意。
背景
此诗为《酷暑二首》第二首,作于同一时期。诗中通过现实酷热与想象清凉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避暑境界的追求和对尘世烦扰的超越。
赏析
- 虚实相生的避暑艺术
“梦飞楚泽”的想象清凉与”人在秦楼”的现实酷热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虚实对照手法,较之单纯写实更富艺术张力,与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想象异曲同工。 - 空间对比的巧妙构思
“松顶露凉”与”山房泉冷”的自然清凉,对比”人间膏火”的城市烦热。这种空间并置,较之单一场景描写更显批判意识,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隐逸思想一脉相承。 - 细节描写的精准传神
“慢肤”写暑热导致的生理反应,”警鹤”状露凉引发的动物警觉。这种细节捕捉,较之泛泛而谈更显观察功力,与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微观视角异曲同工。 - 语言风格的简淡自然
“厌歊蒸”、”独输僧”等表述平实却精准,”胜饮冰”的比喻清新脱俗。这种语言风格既保留了陶诗的平淡,又融入了金源文人特有的生活气息。 - 结构布局的平衡有序
前四句写现实暑热与梦中清凉,后四句写自然清凉与尘世烦热,形成双重对照。这种对称结构,较之散漫铺陈更显构思精巧,与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平衡结构异曲同工。
评价
- 元好问评:”‘世外清凉’四字,写尽避暑真趣”(《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赵闲闲此作,得王维《辋川》清远之致”(《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胜饮冰’,余味曲包”(《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