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其四·镇国寺

赵秉文

灵鹫飞来处处尊,绿云细路络城根。
百年楼殿倚天末,万井风烟当寺门。
五月微凉清佛界,六时豪吹动祗园。
四山放入无多力,乞与西南构一轩。

拼音

líng jiù fēi lái chǔ chù zūn,lǜ yún xì lù luò chéng gēn。
bǎi nián lóu diàn yǐ tiān mò,wàn jǐng fēng yān dāng sì mén。
wǔ yuè wēi liáng qīng fó jiè,liù shí háo chuī dòng zhī yuán。
sì shān fàng rù wú duō lì,qǐ yǔ xī nán gòu yī xuān。

注释

  1. 灵鹫:灵鹫山,佛家圣地
  2. 万井:万家烟火
  3. 六时: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
  4. 祗园:祗树给孤独园,佛经中圣地

译文

灵鹫山飞来的佛寺处处庄严,绿树如云,小径蜿蜒绕城根。
百年古殿倚靠在天际尽头,万家烟火的风光正对寺门。
五月微凉净化佛门净地,昼夜不断的法号震动祗园。
四面青山毫不费力地纳入眼帘,只求在西南隅再建一座小轩。

背景

此诗作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赵秉文游历镇国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古寺的庄严气象,表达了诗人对佛门净地的向往。

赏析

  1. 佛教圣地的庄严刻画
    “灵鹫飞来”与”祗园震动”的佛典意象。这种宗教描写,较之单纯写景更显神圣,与王维《过香积寺》的佛教氛围相似。
  2. 空间层次的巧妙安排
    “天际楼殿”的远景与”寺门风烟”的近景。这种空间处理,较之平面描写更富立体感,体现金代山水诗的构图能力。
  3. 气候感受的细腻捕捉
    “五月微凉”的体感描写。这种季节感受,较之概念化叙述更显真切,反映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4. 语言风格的清雅脱俗
    “绿云细路”的清新,”清佛界”的澄明,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王维的清雅,又带有金代文学的明净。
  5. 结构布局的虚实相生
    前六句写实景,后二句转愿望。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儒释交融”的思想境界。

评价

  1. 元好问评:”‘清佛界’三字,写尽古寺幽邃”(《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后联’构一轩’,闲闲公真得辋川遗韵”(《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构一轩’,方外之想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