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其六·野香亭

赵秉文

半空栏槛倚云根,暇日登临付一樽。
山上青莲惟见塔,水边绿树定知村。
花枝低拂寻春骑,杜宇频伤久客魂。
过尽芳时游客少,一轩风雨送黄昏。

拼音

bàn kōng lán kǎn yǐ yún gēn,xiá rì dēng lín fù yī zūn。
shān shàng qīng lián wéi jiàn tǎ,shuǐ biān lǜ shù dìng zhī cūn。
huā zhī dī fú xún chūn qí,dù yǔ pín shāng jiǔ kè hún。
guò jìn fāng shí yóu kè shǎo,yī xuān fēng yǔ sòng huáng hūn。

注释

  1. 云根:高山
  2. 青莲:佛寺
  3. 杜宇:杜鹃鸟
  4. 芳时:花开时节

译文

半空中的栏杆倚靠着高山,闲暇时登临独饮一壶酒。
山上佛寺只见孤塔矗立,水边绿树丛中必有人家。
低垂的花枝轻拂寻春骑手的衣冠,杜鹃的啼声频频刺痛久客的心魂。
繁花时节已过游客稀少,满亭风雨中独送黄昏。

背景

此诗作于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年),赵秉文退居野香亭时所作。诗中通过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感。

赏析

  1. 空间构图的巧妙安排
    “半空亭”的高远与”水边村”的平远。这种空间处理,较之平面描写更富层次感,与柳宗元《江雪》的远近对照相似。
  2. 暮春意象的精准捕捉
    “花枝垂”与”杜宇啼”的季候特征。这种季节描写,较之概念化抒情更显真切,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3. 客愁情感的真挚表达
    “伤客魂”的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表达,较之含蓄暗示更显力度,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客愁相通。
  4. 语言风格的清丽含蓄
    “倚云根”的奇想,”定知村”的笃定,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韦应物的清雅,又带有金代文学的明净。
  5. 结构布局的由景入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这种结构,较之情景混杂更显章法,体现”金诗冠冕”的艺术构思。

评价

  1. 元好问评:”‘伤客魂’三字,写尽羁旅况味”(《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后联’送黄昏’,闲闲公真得韦苏州淡远之致”(《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送黄昏’,含蓄不尽”(《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