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其七·灵感寺

赵秉文

徒河岸北白莲东,法鼓惊飞碣石鸿。
塔上风烟高鸟路,山头云雨化人宫。
松林碍日蜂房冷,石砌颓沙蚁穴空。
欲尽休公挥麈乐,鬓丝羞对落花风。

拼音

tú hé àn běi bái lián dōng,fǎ gǔ jīng fēi jié shí hóng。
tǎ shàng fēng yān gāo niǎo lù,shān tóu yún yǔ huà rén gōng。
sōng lín ài rì fēng fáng lěng,shí qì tuí shā yǐ xué kōng。
yù jìn xiū gōng huī zhǔ lè,bìn sī xiū duì luò huā fēng。

注释

  1. 徒河:今辽宁大凌河
  2. 休公:南朝高僧慧休
  3. 挥麈:挥动麈尾,指高谈阔论

译文

在徒河北岸白莲寺的东边,法鼓声惊飞了碣石山来的鸿雁。
佛塔顶上的风烟里,飞鸟掠过高空小径,山头的云雨深处,隐约可见仙人宫阙。
松林遮天蔽日,蜂房冷冷清清,石阶倾塌沙土,蚁穴空空荡荡。
本想效仿慧休禅师挥动麈尾谈玄说妙,却羞见镜中斑白鬓发,在落花风中飘摇。

背景

此诗作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赵秉文游历灵感寺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古寺荒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佛门兴衰的感慨和年华老去的无奈。

赏析

  1. 佛寺荒废的深刻描绘
    “蜂房冷”与”蚁穴空”的细节。这种荒废描写,较之概念化叙述更显真切,与杜甫《山寺》的荒寺描写相似。
  2. 仙佛意象的巧妙并置
    “化人宫”的道教与”法鼓”的佛教。这种宗教意象,较之单一描写更显丰富,反映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
  3. 自我解嘲的含蓄表达
    “羞对落花”的衰老感慨。这种情感表达,较之直接抒情更显文人风骨,与杜牧”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相通。
  4. 语言风格的苍劲沉郁
    “惊飞鸿”的动荡,”颓沙空”的荒寂,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杜甫的沉郁,又带有金源文学的朴拙。
  5. 结构布局的虚实相生
    前六句写实景,后二句转抒怀。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以景结情”的传统手法。

评价

  1. 元好问评:”‘化人宫’三字,写尽仙佛幻境”(《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后联’羞对风’,闲闲公真得杜樊川俊爽之致”(《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落花风’,余韵袅袅”(《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