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其八·兰若院

赵秉文

传经兰若岁时同,绣毂珠帘处处逢。
花院鸟归深殿磬,雨楼人散隔城钟。
长空淡淡吞平野,落日微微见远峰。
年去年来人自老,空馀坏衲挂长松。

拼音

chuán jīng lán rě suì shí tóng,xiù gǔ zhū lián chǔ chù féng。
huā yuàn niǎo guī shēn diàn qìng,yǔ lóu rén sàn gé chéng zhōng。
cháng kōng dàn dàn tūn píng yě,luò rì wēi wēi jiàn yuǎn fēng。
nián qù nián lái rén zì lǎo,kōng yú huài nà guà cháng sōng。

注释

  1. 兰若:佛寺
  2. 绣毂:华美车驾
  3. 坏衲:破旧僧衣

译文

年复一年,这传经的佛寺依然如旧,华美车驾与珠帘绣幕的香客络绎不绝。
鲜花庭院里,飞鸟伴着大殿深处的磬声归巢,烟雨楼台中,人群随着隔城传来的钟声散去。
辽阔长空淡淡消融了无垠原野,如血残阳微微勾勒出远山轮廓。
岁月更迭间人不知不觉老去,只剩一件破旧袈裟,孤零零挂在苍松枝头。

背景

此诗作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赵秉文游历兰若院时所作。诗中通过对佛寺日常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赏析

  1. 佛寺日常的生动记录
    “传经”与”珠帘”的宗教世俗对比。这种场景描写,较之概念化叙述更显真切,与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寺观观察相似。
  2. 时空意象的巧妙并置
    “花院鸟归”的傍晚与”雨楼人散”的即时。这种时间处理,较之单一时序更富层次,体现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构思。
  3. 自然永恒的深刻体悟
    “长空吞野”与”落日见峰”的恒常。这种自然观照,较之历史感慨更显超脱,与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相通。
  4. 语言风格的淡远含蓄
    “淡淡吞”的舒缓,”微微见”的隐约,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王维的简淡,又带有金源文学的朴拙。
  5. 结构布局的由实入虚
    前六句写实景,后二句转哲理。这种结构,较之平铺直叙更富艺术性,体现”以景结情”的传统手法。

评价

  1. 元好问评:”‘坏衲松’三字,写尽僧寺沧桑”(《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后联’人自老”衲挂松’,闲闲公真得摩诘禅意”(《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挂长松’,余韵悠然”(《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