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拼音
qiū yè fǎng qiū shì,xiān wén shuǐ shàng yīn。
bàn tiān liáng yuè sè,yī dí jiǔ rén xīn。
xiǎng è bì yún jìn,xiāng chuán hóng ǒu shēn。
xiāng féng qīng lù xià,liú yǐng shī yī jīn。
注释
- 秋士:典出《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指高士
- 水上音:化用《列子》”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 酒人心:杜甫”诗酒尚堪驱使在”的文人意象
- 响遏碧云:典出《列子》”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 红藕香: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嗅觉通感
译文
秋夜拜访高洁之士,先闻水上笛声飘临。
半空洒落清凉月色,一支笛曲尽诉酒客心。
笛响阻遏碧云低垂,香气穿透红藕深丛。
清露之下欣然相逢,流动月影沾湿衣襟。
背景
- 时间:乾隆四十年(1775年)袁枚60岁
- 历史背景:
- 江南文人雅集传统复兴
- 性灵派追求”清音”的美学主张
- 文学动机:
- 记录月夜听笛的即景体验
- 实践”性灵说”的通感艺术
赏析
本诗构建四重审美维度:
- 听觉维度:
- “水上音”的由远及近
- “响遏碧云”的穿透力
- 视觉维度:
- “凉月色”的温度视觉化
- “流影湿衣”的光影捕捉
- 嗅觉维度:
- “红藕香”的空间渗透
- 与笛声形成的通感交响
- 心灵维度:
- “酒人心”的情感共鸣
- “清露相逢”的精神契合
艺术突破:
- 通感运用:创造”声-香-色-温”的立体感知
- 结构设计:按”闻-观-感-逢”的递进式展开
- 意象创新:”流影湿衣”的动态视觉意象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十字,既是对王维”月出惊山鸟”的意境发展,又开创了现代印象派诗歌的先声。
评价
清代赵翼:”二十字写尽夜笛神韵”
近代王国维:”中国印象派诗歌的雏形”
现代朱光潜:”通感艺术的典范文本”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东方夜曲的终极表达”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