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拼音
tóng jiāng chūn shuǐ lǜ rú yóu,liǎng àn qīng shān sòng kè zhōu。
míng xiù jiàn duō qí xiǎn shǎo,fēn míng shān sè jìn háng zhōu。
jiǔ bié tiān tāi lù yǐ mí,yǎn qián shàng jué bái yún dī。
shī rén yòng bǐ qiú bū qiào,hé bù kàn shān dào zhè xī?
注释
- 桐江:富春江上游段(严子陵钓台所在地)
- 绿如油:化用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比喻
- 逋峭:山势险峻(《魏书》),引申为文风奇崛
- 浙西:指钱塘江以西的严州、徽州山区
- 天台:浙东名山(佛教天台宗发源地)
译文
桐江春水绿得似油流淌,两岸青山相送客船远航。
明媚秀色渐多奇险渐少,分明是杭州周边的山光。
久别天台山路已难辨认,眼前仍见白云低压峰顶。
诗人执笔追求险峻文风,为何不到浙西来看真景?
背景
- 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袁枚58岁
- 历史背景:
- 浙西山水与浙东山水的风格差异
- 清代诗坛拟古风气盛行
- 文学动机:
- 反对闭门造车的创作倾向
- 倡导”师法自然”的性灵主张
赏析
其一艺术特色:
- 色彩美学:”绿如油”的质感描写
- 空间叙事:”送客舟”的拟人化视角
- 风格辨析:浙西”明秀”与浙东”奇险”对比
其二艺术突破:
- 创作批判:直指”求逋峭”的形式主义
- 地理隐喻:天台(仙道)与浙西(现实)的对峙
- 反问修辞:强化”真景胜文饰”的主张
双诗关联性:
- 从具体景致(其一)到创作理念(其二)的递进
- 共同构建”自然-艺术”的对话关系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的反问,既是对韩愈”险语破鬼胆”诗风的反思,又开创了现实主义诗论的表达范式。
评价
清代赵翼:”以山水论诗,此公独擅”
近代梁启超:”性灵派最锋利的山水论”
现代朱光潜:”中国自然美学的宣言书”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东亚山水诗学的双璧”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