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拼音
shí lǐ qí qū bàn lǐ píng,yī fēng cái sòng yī fēng yíng。
qīng shān sì jiǎn jiāng rén guǒ,bù xìn qián tou yǒu lù xíng。
注释
- 茧裹:化用《诗经·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包裹意象
- 峰迎峰送:源自杨万里”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 不信:反用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经典句式
译文
十里山路九里半崎岖,刚过一峰又见一峰迎。
青山如蚕茧将人包裹,简直怀疑前方已无路可行。
背景
- 时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袁枚75岁
- 历史背景:
- 袁枚晚年游历浙西山地
- 考据学派”格物”风气盛行
- 文学动机:
- 探索山水诗的空间叙事
- 实践”性灵说”的陌生化表达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空间体验:
- 数据化空间:
- “十里半里”的精准丈量
- “一峰一峰”的重复节奏
- 触觉化空间:
- “茧裹”的窒息感
- “迎送”的拟人化
- 心理化空间:
- “不信”的怀疑情绪
- “有路”的生存渴望
艺术突破:
- 通感创新:将视觉山脉转化为触觉蚕茧
- 节奏控制:通过”才送-又迎”制造眩晕感
- 结构设计:前三句铺陈压抑,末句爆发质疑
“青山似茧将人裹”七字,既是对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的空间重构,又开创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压迫性意象。
评价
清代赵翼:”七字写尽山行之艰”
近代王国维:”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山水诗”
现代宗白华:”空间诗学的典范文本”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东亚行旅文学的巅峰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