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拼音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yì yù bǔ míng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
注释
- 林樾:林荫(《说文》”樾,两树交阴也”)
- 鸣蝉:典出《诗经·七月》”五月鸣蜩”的物候意象
- 闭口立:化用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声景转换技巧
译文
牧童骑坐黄牛背,歌声回荡林荫间。
忽想捕捉树上蝉,立刻收声静立前。
背景
- 时间:乾隆四十年(1775年)袁枚60岁
- 历史背景:
- 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
- 性灵派倡导的”真趣”美学
- 文学动机:
- 捕捉童趣瞬间
- 实践”即景会心”的创作理念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审美维度:
- 声画转换:
- “歌声振林”的听觉盛宴
- “闭口立”的静态定格
- 童心写照:
- “骑黄牛”的无拘姿态
- “捕鸣蝉”的专注瞬间
- 哲学意蕴:
- “欲-立”的动静辩证
- “声-默”的禅机转换
艺术突破:
- 瞬间捕捉:20字完成”声-静-动-止”的完整叙事
- 留白艺术:省略”捕蝉结果”引发无限遐想
- 通感运用:将听觉(歌声)转化为视觉(闭口)的感知转换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十字,既是对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叙事突破,又开创了现代摄影式诗歌的先河。
评价
清代洪亮吉:”二十字中,真趣盎然”
近代鲁迅:”最懂童心的古典诗”
现代朱光潜:”中国瞬间美学的典范”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东方童趣诗的终极表达”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