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拼音
dàn kěn xún shī biàn yǒu shī,líng xī yī diǎn shì wú shī。
xī yáng fāng cǎo xún cháng wù,jiě yòng duō wéi jué miào cí。
注释
- 灵犀:典出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创作灵感
- 解用:懂得运用(《文心雕龙》”善解者不穷于变”)
- 夕阳芳草:化用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的意象理论
- 遣兴:抒发意兴(杜甫《可惜》”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译文
只要有心寻诗处处有诗,灵感闪现就是我的老师。
夕阳芳草这些寻常景物,善加运用即成绝妙好词。
背景
- 时间:乾隆五十年(1785年)袁枚70岁
- 历史背景:
- 乾嘉考据学派主导文坛
- 格调派拟古之风盛行
- 文学动机:
- 总结”性灵说”创作论
- 反对”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诗学体系:
- 创作主体论:
- “肯寻”的主观能动性
- “灵犀”的直觉思维
- 创作客体论:
- “寻常物”的平民视角
- “夕阳芳草”的经典意象
- 创作方法论:
- “解用”的化俗为雅
- “绝妙词”的艺术转化
艺术突破:
- 理论浓缩:28字概括性灵诗学精髓
- 意象选择:用”夕阳芳草”解构盛唐气象
- 语言策略:以口语化表达深奥诗论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十四字,既是对严羽”兴趣说”的俗世化解构,又开创了现代”日常审美化”的诗学路径。
评价
清代赵翼:”性灵派诗学宣言,当推此篇”
近代胡适:”中国最早的平民诗学纲领”
现代朱光潜:”审美日常化的理论雏形”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东亚诗学现代性的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