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拼音
yī miàn dōng fēng bǎi wàn jūn,dāng nián cǐ chù dìng sān fēn。
hàn jiā huǒ dé zhōng shāo zéi,chí shàng jiāo lóng jìng dé yún。
jiāng shuǐ zì liú qiū miǎo miǎo,yú dēng yóu zhào huò fēn fēn。
wǒ lái bù gòng chuī xiāo kè,wū què hán shēng jìng yè wén。
注释
- 三分:三国鼎立(《三国志》”三分天下有其二”)
- 火德:汉朝五行属火(《汉书》”汉承尧运,德祚已盛”)
- 蛟龙得云:喻周瑜遇东风(《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 吹箫客:指苏轼《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
- 乌鹊: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译文
一阵东风助百万雄师,当年在此奠定三国鼎立。
汉室火德终将贼寇焚尽,池中蛟龙竟得风云际会。
江水依旧在秋色中流淌,渔火仍照着纷飞的芦荻。
我来不与那吹箫客同游,只听寒夜乌鹊声声哀鸣。
背景
- 时间:乾隆四十年(1775年)袁枚60岁
- 历史背景:
- 清朝考据学盛行下的历史反思
- 文字狱高压下的借古抒怀
- 文学动机:
- 对抗主流”尊曹贬周”史观
- 实践”性灵派”历史书写
赏析
本诗构建四重历史维度:
- 战争叙事:
- “东风-百万军”的宏观视角
- “火德-蛟龙”的天命解释
- 自然永恒:
- “江水自流”的时间意象
- “渔灯获纷”的空间定格
- 文化对话:
- 拒绝苏轼式的文人感伤
- 选择曹操式的苍凉审美
- 声音政治:
- 消解”吹箫”的文人雅趣
- 凸显”乌鹊”的乱世悲音
艺术突破:
- 视角创新:首创”蛟龙得云”解读赤壁之战
- 意象重构:将”乌鹊”从曹操诗剥离为历史见证者
- 时空压缩:八句涵盖战争、自然、文化三重视角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十四字,既是对传统赤壁书写的颠覆,又开创了”以声证史”的新叙事模式。
评价
清代洪亮吉:”翻尽千古赤壁案”
近代章太炎:”清人咏史第一绝唱”
现代钱钟书:”历史声音学的诗性实践”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亚战争记忆的终极书写”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