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
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拼音
fù xìng shēng lái běn yě liú,shǒu tí zhú zhàng guò tōng zhōu。
fàn lán xiàng xiǎo yíng cán yuè,gē bǎn lín fēng chàng wǎn qiū。
liǎng jiǎo tī fān chén shì lù,yī jiān dān jìn gǔ jīn chóu。
rú jīn bù shòu jiē lái shí,cūn quǎn hé xū fèi bù xiū。
注释
- 野流:放浪不羁之人(《晋书》”竹林七贤,放达为流”)
- 通州:今北京通州区(清代漕运枢纽)
- 歌板:演唱用的拍板(《乐府杂录》”歌者执檀板”)
- 嗟来食:典出《礼记》”嗟来之食”指施舍食物
- 村犬吠:化用《楚辞》”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译文
天性本是狂放不羁客,手拄竹杖漫游过通州。
破晓饭篮盛着残月光,迎风执板高唱晚秋歌。
双脚踢翻世俗名利路,一肩担尽千古文人愁。
如今宁可饿死不乞食,村犬何必对我吠不休。
背景
- 时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袁枚75岁
- 历史背景:
- 文字狱高峰期的自我宣言
- 乾嘉学派考据风盛行的反叛
- 文学动机:
- 总结”性灵派”人生哲学
- 塑造狂士形象对抗礼教束缚
赏析
本诗构建四重精神意象:
- 行者形象:
- “竹杖通州”的漫游者
- “饭篮残月”的苦行者
- 狂士宣言:
- “踢翻尘世”的反叛
- “担尽古今”的担当
- 气节象征:
- “不受嗟食”的骨气
- “村犬吠休”的孤傲
- 时空交织:
- “向晓-晚秋”的时间维度
- “通州-尘世”的空间维度
艺术突破:
- 意象创新:首创”担尽古今愁”的文人负重形象
- 对仗艺术:颈联”踢翻/担尽”的暴力美学对仗
- 声韵设计:入声韵(流、州、秋、愁、休)强化决绝感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十四字,既是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士人精神的极端化表达,又开创了具有现代反抗意识的文人形象。
评价
清代龚自珍:”袁公此作,剑气箫心”
近代鲁迅:”明清士人最硬脊梁的文字”
现代钱穆:”中国知识分子自由宣言”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东亚狂士文学的巅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