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拼音
jiǔ bié tiān tāi lù yǐ mí,yǎn qián shàng jué bái yún dī。
shī rén yòng bǐ qiú bū qiào,hé bù kàn shān dào zhè xī?
注释
- 天台:浙江天台山(佛教天台宗发源地)
- 逋峭:山势险峻(《魏书》”山形逋峭”),引申为文笔奇崛
- 浙西:钱塘江以西地区(严州、徽州一带)
- 桐江:富春江上游段(严子陵钓台所在)
译文
久别天台山路已难辨,眼前仍见白云低垂。
诗人执笔追求奇崛险峻,为何不到浙西来看真山?
背景
- 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 历史背景:
- 清代考据学风盛行,诗坛拟古之风弥漫
- 袁枚倡导”性灵说”反对摹拟
- 文学动机:
- 讽刺脱离自然的创作倾向
- 宣传”师法自然”的诗歌理念
赏析
本诗构建三重对比维度:
- 记忆与现实的对比:
- “路已迷”的模糊记忆
- “白云低”的鲜明实景
- 艺术与自然的对比:
- “用笔求逋峭”的人工雕琢
- “看山到浙西”的自然本源
- 地理空间的对比:
- 天台山的宗教文化意象
- 浙西山水的原生野趣
艺术突破:
- 结构设计:前二句铺垫,后二句点题的反转结构
- 语言策略:以口语化反问收束,强化批判力度
- 美学主张:将”性灵说”浓缩为28字宣言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十四字,既是对韩愈”险语破鬼胆”诗风的反思,又开创了清诗回归自然的新路径。
评价
清代洪亮吉:”子才此作,如老吏断狱”
近代梁启超:”性灵派最锋利的匕首”
现代钱钟书:”清代诗论转型的关键文本”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东亚自然诗学的宣言书”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