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坡

林则徐

俯睨忽无地,致身何太高。
云低疑涧水,树远类溪毛。
欲下先心悸,淩空试口号。
万山答清响,咳唾落烟皋。

拼音

fǔ nì hū wú dì,zhì shēn hé tài gāo。
yún dī yí jiàn shuǐ,shù yuǎn lèi xī máo。
yù xià xiān xīn jì,líng kōng shì kǒu hào。
wàn shān dá qīng xiǎng,ké tuò luò yān gāo。

注释

  1. 俯睨​​:俯视斜看(《说文》“睨,邪视也”),状陡坡视角。
  2. ​​溪毛​​:溪边小草(《左传》“涧溪沼沚之毛”),喻远处树木细若草芥。
  3. ​​烟皋​​:云雾笼罩的水岸(谢朓《和徐都曹》“烟皋饶芳杜”),指山谷云烟。

译文

俯视深谷忽觉大地隐没,
置身峰巅何等巍峨高渺。
低垂的云雾疑似山涧流水,
远方的树木细如溪畔绒草。
欲要下山却先胆战心悸,
凌空长啸试探一声呼号。
群峰激荡回应清越回响,
咳唾溅落飘入云烟缭绕。

背景

本诗约作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林则徐51岁任陕甘总督期间勘察旱情时所作。诗人借下行六盘山陡坡的惊险体验,以“无地心悸”的垂直视角、“云树错位”的空间错觉,在“啸响咳唾”的听觉奇观中,展现封疆大吏勤政途中的自然敬畏与豪迈襟怀,暗喻仕途险峻需如履薄冰的人生体悟。

赏析

  1. 空间悖论​​
    (1)垂直维度:从“俯睨无地”(视觉失重)到“致身高渺”(心理震撼),构建悬崖峭壁的窒息感。
    (2)水平错觉:“云低似水”将高空云雾误判为涧流,“树远如毛”压缩远景比例,强化山势奇险。
  2. ​​感官通联​​
    (1)触觉惊悸:“欲下心悸”将生理反应前置,写足陡坡威慑力。
    (2)听觉奇观:“试口号”引出“万山答响”,以声波反射写空谷幽深;“咳唾落烟”将微声具象化,暗示云海高度。
  3. ​​炼字艺术​​
    (1)“疑”与“类”:双动词制造视觉骗局,精准传递眩晕错觉。
    (2)“试”字写试探性呼喊,“答”字赋群山人格,静景顿活。

评价

  1. ​当世评点​​
    魏源赞其“以诗纪险,字字有悬岩坠石之势”(《古微堂诗话》);张际亮批评“咳唾”过俚,有违诗教雅驯。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列为“清人山水诗神品”,称“空间张力媲美李白《蜀道难》”;现代学者严迪昌指此诗体现林氏“化俗事为诗材的实用美学”。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