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济

林则徐

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
棹移孤月过,灯闪一星过。
吠犬知村近,鸣蛙隔水多。
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

拼音

kǔ rè bù chéng mèi,cán dēng hái dù hé。
zhào yí gū yuè guò,dēng shǎn yī xīng guò。
fèi quǎn zhī cūn jìn,míng wā gé shuǐ duō。
xíng xíng yǒu yōu yì,mò wèn yè rú hé。

注释

  1. 苦热​​:酷暑难耐,指夏夜闷热难眠。
  2. ​​残灯​​:即将燃尽的灯火,暗示深夜。
  3. ​​棹移​​:船桨划动,指船只前行。
  4. ​​孤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因水面波动而显得孤单摇曳。
  5. ​​灯闪一星过​​:船上的灯火闪烁,如同流星划过水面。
  6. ​​吠犬​​:犬吠声,暗示靠近村庄。
  7. ​​鸣蛙​​:蛙鸣声,隔着水面传来,显得格外清晰。
  8. ​​幽意​​:幽静的情趣,指夜行的独特感受。

译文

夏夜闷热难以入眠,
索性挑着残灯渡河。
船桨划动,水中的孤月随波摇曳,
灯火闪烁,如流星掠过水面。
犬吠声传来,知道村庄已近,
蛙鸣隔着水面,此起彼伏。
一路前行,自有幽静的情趣,
不必问这深夜究竟如何。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年间(约1830年代),林则徐在江苏任职期间。夏夜酷热难耐,诗人索性夜渡河流,以消暑气。诗中描绘了深夜渡河的静谧与幽趣,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也透露出诗人随遇而安、超脱烦忧的心境。

赏析

  1. 夏夜氛围​​
    (1)以“苦热”开篇,点明夜渡的缘由,烘托出夏夜的闷热与烦躁。
    (2)“残灯”与“孤月”形成对比,一为人工灯火,一为自然光影,共同勾勒出深夜的静谧与孤独。
  2. ​​动态描写​​
    (1)“棹移孤月过”写船行水上的动态,月影随波摇曳,画面灵动。
    (2)“灯闪一星过”以灯火喻流星,既写船行速度,又增添诗意想象。
  3. ​​听觉映衬​​
    (1)“吠犬知村近”以犬吠暗示人烟,打破夜的寂静,却又点到即止。
    (2)“鸣蛙隔水多”以蛙声写田园气息,隔水传来更显空灵悠远。
  4. ​​心境升华​​
    尾联“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将夜行的琐碎升华为幽静的情趣,体现诗人随性自适的人生态度。

评价

  1. 当世评点​​
    龚自珍赞其“以常景写幽情,得王孟山水诗之神髓”(《定庵诗话》)。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此诗“清空如话,而意境自远”,列为林氏闲适诗代表作;现代学者认为其“以白描手法写夜行体验,开近代生活诗先河”。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