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龙冈

林则徐

重重入翠微,六月已棉衣。
曲磴远垂线,连冈深掩扉。
路穿石罅出,云绕马蹄飞。
栖鸟不敢下,岂徒行客稀。

拼音

chóng chóng rù cuì wēi,liù yuè yǐ mián yī。
qū dèng yuǎn chuí xiàn,lián gāng shēn yǎn fēi。
lù chuān shí xià chū,yún rào mǎ tí fēi。
qī niǎo bù gǎn xià,qǐ tú xíng kè xī。

注释

  1. 翠微​​:青翠的山色,常指山腰云雾缭绕处(《尔雅·释山》“山气青缥色曰翠微”)。
  2. ​​曲磴​​:盘旋曲折的山路石阶(磴,石阶)。
  3. ​​连冈​​:连绵的山冈。
  4. ​​石罅​​:岩石的缝隙(罅,裂缝)。
  5. ​​栖鸟不敢下​​:形容山势险峻,连飞鸟都不敢轻易落脚。

译文

一重又一重地深入青翠山色之中,
六月的山中竟已需穿棉衣御寒。
曲折的石阶如长线垂挂远方,
连绵的山冈似深掩的门扉闭合。
山路从岩石缝隙间穿行而出,
云雾缭绕,仿佛马蹄踏过也会腾飞。
栖息的鸟儿都不敢轻易落下,
又岂止是行人稀少这般简单。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林则徐任陕甘总督期间,奉命勘察西北旱情,途经甘肃辰龙冈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西北山区的险峻与荒凉,六月仍需棉衣的寒冷气候,以及人迹罕至的孤寂景象,既展现了西北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暗含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赏析

  1. 空间层次​​
    (1)纵向深入:“重重入翠微”以递进式描写展现山路的幽深,“曲磴远垂线”将山路比作垂挂的长线,强化山势陡峭。
    (2)横向延展:“连冈深掩扉”以“掩扉”喻山势闭合,营造封闭感;“路穿石罅出”则突显山路险窄,需从石缝中穿行。
  2. ​​气候与感官​​
    (1)反常气候:“六月已棉衣”点明高海拔地区的寒冷,与中原六月炎夏形成反差。
    (2)动态云雾:“云绕马蹄飞”以云雾的动态衬托山路的险峻,马行云中,恍若腾空。
  3. ​​生命意象​​
    (1)飞鸟的畏惧:“栖鸟不敢下”以鸟类的行为侧面烘托山势险恶,远超常人想象。
    (2)人迹罕至:“岂徒行客稀”不仅写行人稀少,更暗示此地荒僻,生存条件恶劣。

评价

  1. ​当世评点​​
    魏源称此诗“字字有山骨,句句带云气”(《古微堂诗话》),赞其写景雄奇;张际亮则认为“栖鸟”句过于夸张,稍失诗教雅正。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将其列为“林则徐西北纪行诗代表作”,称其“以险峻之笔写荒寒之境,得杜甫秦州诗神髓”;现代学者严迪昌指出此诗体现林氏“以宦游经历拓展诗境,开晚清边塞诗新貌”。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