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林则徐

豁开原野少崔巍,暂脱重山若脱围。
历险始知平地好,骤寒翻讶早秋非。
红泥似赭生禾黑,白石当檐覆瓦稀。
乍雨乍晴浑不定,赚人终日换征衣。

拼音

huò kāi yuán yě shǎo cuī wēi,zàn tuō chóng shān ruò tuō wéi。
lì xiǎn shǐ zhī píng dì hǎo,zhòu hán fān yà zǎo qiū fēi。
hóng ní sì zhě shēng hé hēi,bái shí dāng yán fù wǎ xī。
zhà yǔ zhà qíng hún bù dìng,zuàn rén zhōng rì huàn zhēng yī。

注释

  1. 安平​​:指福建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林则徐曾途经此地。
  2. ​​崔巍​​:高峻的山势,此处指险峻地形。
  3. ​​脱围​​:脱离包围,比喻摆脱山路的束缚。
  4. ​​骤寒翻讶早秋非​​:突然寒冷,令人怀疑是否已入秋(实际未到秋季)。
  5. ​​红泥似赭​​:红土颜色如赭石(赤铁矿),形容土壤贫瘠。
  6. ​​白石当檐覆瓦稀​​:房屋简陋,屋顶瓦片稀疏,露出白色石基。
  7. ​​赚人​​:欺骗人,此处指天气多变,令人措手不及。

译文

眼前豁然开朗,原野平坦,山势不再险峻,
暂时脱离重山环绕,如挣脱束缚般轻松。
经历过险阻,才知平地的可贵,
天气骤冷,令人误以为秋天提前来临。
红褐色的泥土上,禾苗稀疏发黑,
简陋的房屋,白石裸露,瓦片稀落。
忽雨忽晴,天气全然不定,
害得人整天更换行装,疲于应对。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年间(约1830年代),林则徐在福建任职期间,途经安平镇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从山区进入平原后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也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安平地处闽南沿海,土地贫瘠,气候多变,林则徐以细腻笔触记录了这一带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赏析

  1. 空间对比​​
    (1)“豁开原野”与“少崔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平原的开阔与山区的险峻。
    (2)“暂脱重山若脱围”以“脱围”比喻脱离山路的束缚,生动传达解脱之感。
  2. ​​气候与感受​​
    (1)“骤寒翻讶早秋非”写天气突变,反映闽南沿海气候的无常。
    (2)“乍雨乍晴浑不定”进一步强化天气多变的特点,与尾句“换征衣”呼应。
  3. ​​民生描写​​
    (1)“红泥似赭生禾黑”以土壤颜色与禾苗长势,暗示土地贫瘠,农耕艰难。
    (2)“白石当檐覆瓦稀”刻画民居简陋,体现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
  4. ​​语言特色​​
    (1)“赚人”一词口语化,略带幽默,却暗含对天气无常的无奈。
    (2)全诗以白描为主,写景真实,抒情含蓄,体现林则徐“诗史”风格。

评价

  1. 当世评点​​
    张际亮评此诗“写闽南风土如画,字字有民生之叹”(《思伯子堂诗话》)。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其“以琐事入诗,而意蕴自深”,列为林氏风土诗代表作。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