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人惊国士无,重来帝仅小儿呼。
早知异日烹功狗,何事临歧系白驹。
逝水无情云变幻,大风有恨血模糊。
至今夜雨寒溪涨,道阻犹嗟我马瘏。
拼音
yī qù rén jīng guó shì wú,chóng lái dì jǐn xiǎo ér hū。
zǎo zhī yì rì pēng gōng gǒu,hé shì lín qí xì bái jū。
shì shuǐ wú qíng yún biàn huàn,dà fēng yǒu hèn xuè mó hu。
zhì jīn yè yǔ hán xī zhǎng,dào zǔ yóu jiē wǒ mǎ tú。
注释
- 寒溪:溪水名,相传为萧何(酂侯)追韩信(淮阴侯)处。
- 国士:指韩信,刘邦曾称其“国士无双”。
- 小儿呼: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刘邦呼其为“小儿”。
- 烹功狗: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走狗烹”,喻功臣被害。
- 白驹:喻贤才,此处指韩信。
- 大风有恨:暗指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讽刺其诛杀功臣。
- 马瘏:马疲病(《诗经·卷耳》“我马瘏矣”),喻行路艰难。
译文
当初离去,世人惊叹“国士无双”的韩信再难寻觅;
再度归来,皇帝却只轻蔑地称他“小儿”。
若早知他日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何必当初在岔路口,苦苦系住那匹白驹(喻留住韩信)?
寒溪的流水无情,倒映着云影变幻;
《大风歌》的豪言犹在,却掩不住血迹模糊。
至今夜雨倾盆,寒溪的水势暴涨,
道路阻隔,我的马也疲惫不堪——正如历史的叹息,沉重难行。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年间(约1830年代),林则徐途经寒溪(相传为萧何追韩信处)时,借韩信悲剧抒怀。韩信助刘邦得天下,却终被吕后诛杀。诗人以“功狗白驹”之喻,既写韩信之冤,亦暗喻自身宦海浮沉,反映对“鸟尽弓藏”政治规则的深刻洞察。
赏析
- 历史反思
(1)对比强烈:“国士”与“小儿”的称呼反差,凸显帝王刻薄寡恩。
(2)因果质问:“早知”“何事”以假设语气,痛惜韩信未能急流勇退。 - 意象象征
(1)自然隐喻:“逝水无情”喻历史冷酷,“大风有恨”刺刘邦虚伪。
(2)场景渲染:末联“夜雨寒溪”以景结情,将历史悲凉推向高潮。 - 自我投射
“我马瘏”暗含诗人对仕途艰险的体悟,与韩信命运形成隔空对话。
评价
- 当世评点
龚自珍称此诗“字字淮阴血,声声大风悲”(《己亥杂诗》自注)。 -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列为“林氏咏史七律压卷”,赞其“以诗论史,直逼义山《筹笔驿》”。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