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两首·其二

林则徐

蚊蚋噬我肤,尘沙扑我面。
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

拼音

wén ruì shì wǒ fū,chén shā pū wǒ miàn。
yè jiù zhān zhàng mián,gū dēng shǎn rú diàn。

注释

  1. 蚊蚋​​:蚊虫与蠓虫,泛指小飞虫。
  2. ​​毡帐​​:游牧民族所用的毛毡帐篷,此处指林则徐流放途中的临时居所。
  3. ​​孤灯闪如电​​:形容荒野中油灯闪烁不定,如电光般刺目。

译文

蚊虫叮咬我的皮肤,尘沙扑打我的脸庞。
夜晚在毡帐中躺下,一盏孤灯闪烁如电光刺破黑暗。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流放伊犁途中。诗人以白描手法记录塞外苦旅:蚊虫肆虐、风沙扑面,夜宿毡帐时唯有一盏孤灯相伴。表面写行役艰辛,实则暗喻贬谪途中身心俱疲,而“孤灯如电”又暗示其虽处逆境仍心志不灭。

赏析

  1. 苦境白描​​
    (1)触觉痛感:“噬我肤”“扑我面”以身体受虐写环境恶劣。
    (2)视觉冲击:“孤灯如电”突显荒野孤独,灯光与黑暗的强烈对比。
  2. ​​隐喻层次​​
    (1)自然之困:蚊蚋尘沙是塞外实景,亦象征政敌的中伤与朝廷的冷遇。
    (2)精神之光:“孤灯”既写实况,又喻诗人不改其志的孤傲。
  3. ​​语言特色​​
    (1)动词锐利:“噬”“扑”“闪”字如刀刻,强化生存挣扎感。
    (2)意象浓缩:仅20字浓缩触觉、视觉、心理三重体验,堪称五绝典范。

评价

  1. 当世评点​​
    邓廷桢和诗云:“灯电照君心,愈暗愈光明”(《双砚斋诗钞》),赞其困境中的坚守。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此诗“以琐事写大悲怆,得陶渊明《杂诗》真髓”。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