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神光那许媒,千年罗袜况成灰。
明珰翠羽都零落,知少黄初作赋才。
拼音
lí hé shén guāng nà xǔ méi,qiān nián luó wà kuàng chéng huī。
míng dāng cuì yǔ dōu líng luò,zhī shǎo huáng chū zuò fù cái。
注释
- 洛神:曹植《洛神赋》中的女神宓妃,象征理想与美的幻灭。
- 离合神光:洛神“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飘渺姿态(《洛神赋》原文)。
- 罗袜成灰:化用李商隐《无题》“宓妃留枕魏王才”,喻千年后连遗物都已湮灭。
- 明珰翠羽:洛神的耳饰与羽饰(《洛神赋》“戴金翠,缀明珠”),代指华美形象。
- 黄初作赋才:黄初为曹植作《洛神赋》时的年号(220—226年),此处指代曹植的文采。
译文
那神光离合的洛神,岂容世俗媒妁牵线?
何况千年过去,她的罗袜早已化尘灰。
明珠耳坠与翠羽头饰皆零落散尽,
可知世间再难寻黄初年间,曹子建的赋笔英才!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诗人借洛神典故,既写美的永恒与幻灭,又暗叹当世文采风流的凋零。时值清王朝文化衰颓,诗坛多摹拟之风,林则徐此诗实为对“真诗难觅”的深沉感慨。
赏析
- 时空纵深
(1)神话与历史:“神光”写洛神永恒之美,“千年灰烬”则拉回现实,形成张力。
(2)物是人非:从“明珰翠羽”的华美到“零落”的苍凉,凸显时间残酷。 - 双重寄托
(1)表层咏史:哀洛神形象随曹植逝去而消散,叹《洛神赋》成绝响。
(2)深层讽今:以“少黄初才”暗指嘉道诗坛缺乏创新,徒具形式。 - 语言艺术
(1)意象并置:“神光”与“灰烬”、“明珰”与“零落”,对比强烈。
(2)用典翻新:将李商隐“宓妃留枕”化为“罗袜成灰”,更添沧桑。
评价
- 当世评点
龚自珍评此诗“二十字抵得一篇《文心雕龙》”(《定庵遗稿》)。 -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其“熔李商隐《无题》与元好问《论诗》于一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