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武陵

郑珍

目送南船去,含悽内暗伤。
此归仍廿日,远别更三湘。
浩荡湖山阔,漂零岁月忙。
主人能送别,何事亦悲凉。

拼音

mù sòng nán chuán qù,hán qī nèi àn shāng。
cǐ guī réng niàn rì,yuǎn bié gèng sān xiāng。
hào dàng hú shān kuò,piāo líng suì yuè máng。
zhǔ rén néng sòng bié,hé shì yì bēi liáng。

注释

  1. ​​武陵​​:今湖南常德,唐代称朗州,明清为武陵县。
  2. ​​丁亥​​:道光七年(1827年),郑珍时年22岁,赴长沙乡试后返黔途经武陵。
  3. ​​三湘​​:潇湘、蒸湘、沅湘,此处泛指湖南。
  4. ​​浩荡湖山​​:洞庭湖与武陵山,写景亦喻人生漂泊。
  5. ​​主人​​:武陵友人,身份不详,或为当地文士。

译文

凝望着南去的行船,心中凄楚暗自神伤。
此番归程仍需二十日,而远别湖南更添离肠。
浩渺的湖山何等壮阔,飘零的岁月却如此匆忙。
主人殷勤相送本堪慰,为何反令我倍感悲凉?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七年(1827年),郑珍首次赴长沙参加乡试落第,归途经武陵(常德)时与友人分别。诗人以“目送南船”起笔,既写眼前离别,亦暗喻功名挫败后的迷茫。“浩荡湖山”与“飘零岁月”的对比,凸显青年士子初次直面人生苍茫的复杂心绪。

赏析

  1. 时空交织​​
    (1)近景特写:“目送南船”的静态凝视,与“内暗伤”的心理颤动,形成张力。
    (2)远景拓展:“三湘”“湖山”将个人离愁融入地理空间,境界顿开。
  2. ​​矛盾心理​​
    (1)主客反差:主人热情送别反增客子之悲,暗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孤寂。
    (2)景情倒置:湖山愈壮阔,愈觉自身渺小;岁月愈匆忙,愈显功业无成。
  3. ​​语言特色​​
    (1)虚词点睛:“仍”“更”“亦”等字,强化情感递进与转折。
    (2)白描深婉:全诗无一险字,而“暗伤”“悲凉”等寻常语汇,因前后映照愈见沉痛。

评价

  1. 当世评点​​
    莫友芝称此诗“二十字写尽少年游子之悲”(《郘亭诗钞》)。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郑子尹早年诗已见‘涩味’,如橄榄回甘。”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