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似先生少,成仁鼎沸时。
磔身无李芾,裹葬有句卑。
穹昊心难转,英雄泪暗垂。
即今瞻墓道,松柏尚含悲。
拼音
shuí sì xiān shēng shǎo,chéng rén dǐng fèi shí。
zhé shēn wú lǐ fèi,guǒ zàng yǒu jù bēi。
qióng hào xīn nán zhuǎn,yīng xióng lèi àn chuí。
jí jīn zhān mù dào,sōng bǎi shàng hán bēi。
注释
- 蔡忠烈公:蔡道宪(1615—1643),字元白,明末长沙推官,张献忠破城时拒降磔死,谥“忠烈”。
- 醴陵坡:蔡道宪墓所在地,今湖南醴陵西山。
- 鼎沸时:指崇祯十六年(1643年)天下大乱,张献忠攻陷长沙。
- 磔身无李芾:蔡道宪被肢解殉国,无人如宋末李芾(长沙守将)般举家自焚相殉。
- 裹葬有句卑:仅由卑贱者(狱卒)收尸裹葬,反衬其孤忠。
- 穹昊心难转:苍天亦难改变其志节(《诗经·小雅·巧言》“悠悠昊天”)。
译文
谁似先生这般年少,便在天下鼎沸时殉国成仁?
惨遭肢解,却无李芾般的同殉者,唯有卑贱狱卒草草裹葬孤魂。
纵使苍天亦难移其心志,至今英雄过客仍暗泪沾巾。
今日我瞻仰这墓道,墓旁松柏犹带当年悲愤。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八年(1828年),郑珍赴长沙应试途经醴陵,拜谒蔡道宪墓。明末忠烈事迹在清初被刻意淡化,郑珍此诗既颂蔡氏“少年死节”之壮,亦借古讽今,暗刺道光朝士风萎靡。
赏析
- 时空对话
(1)古今对照:“鼎沸时”与“即今”串联明末乱世与道光衰世。
(2)生死映衬:蔡公“磔身”之惨烈与“松柏含悲”之永恒,构建精神纪念碑。 - 悲剧美学
(1)反衬手法:“无李芾”写孤独就义,“有句卑”突显悲壮卑微。
(2)天人之辩:“穹昊难转”以天意无能,反衬人之志节不可夺。 - 政治隐喻
“英雄泪”既吊古,亦伤今——蔡公殉国二百年后,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更显颓靡。
评价
- 当世反响
莫友芝和诗:“读君谒墓篇,令我涕泗滂沱如翻盆。”(《郘亭诗钞》) - 后世定位
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列此诗为“清人吊明诗前三甲”,赞其“字字碧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