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

郑珍

云气速于猱,奔空阵马逃。
树随山影失,雨覆夕阳高。
万手投筹箸,千夫振朄鼗。
已看天宇碧,馀点尚飘骚。

拼音

yún qì sù yú náo,bēn kōng zhèn mǎ táo。
shù suí shān yǐng shī,yǔ fù xī yáng gāo。
wàn shǒu tóu chóu zhù,qiān fū zhèn yìn táo。
yǐ kàn tiān yǔ bì,yú diǎn shàng piāo sāo。

注释

  1. 猱​​:猿猴,喻云行迅疾(李白《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
  2. ​​阵马逃​​:化用杜牧《李贺集序》“风樯阵马”,状乌云奔涌如败军溃逃。
  3. ​​山影失​​:暴雨倾盆,山形隐没,暗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大雨时行”。
  4. ​​投筹箸​​:扔下酒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胜杯杓”),写农人急避雨。
  5. ​​朄鼗​​:小鼓(《周礼·春官》“朄师掌教朄乐”),此处指雷声如千鼓齐擂。
  6. ​​飘骚​​:雨丝飘飞貌(“骚”通“缫”,细丝),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译文

乌云奔涌快过猿猱,如败阵战马仓皇遁逃。
暴雨倾泻,吞没了山形树影,却又在夕阳上方翻起白涛。
农人们扔下酒筹碗筷四散躲避,雷声似千面大鼓震撼九霄。
待雨过天青,碧空如洗,唯余零星雨点,犹自随风飘摇。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九年(1829年)夏,郑珍乡居遵义时。黔北山区骤雨来去倏忽,诗人以军阵喻天象,既写自然奇观,亦暗含对人生无常的体悟。“投筹振鼓”之喻,更见其将农事经验升华为诗艺的功力。

赏析

  1. 天象如战​​
    (1)动物意象链:“猱-马-鼓”串联,赋予暴雨动态杀气。
    (2)视听交响:前四句写乌云压城的视觉压迫,后四句转雷雨交加的听觉震撼。
  2. ​​人天互动​​
    (1)避雨众生相:“万手投筹”写慌乱,“千夫振鼓”反喻雷威。
    (2)光色突变:从“山影失”的昏黑到“天宇碧”的澄澈,如蒙太奇切换。
  3. ​​语言创新​​
    (1)生僻词活用:“朄鼗”古乐器名,此处拟雷声,僻而不涩。
    (2)动词精准:“覆”字写雨幕倒悬,“飘骚”状雨丝纤柔,刚柔相济。

评价

  1. 当世评点​​
    莫友芝称此诗“字字带霹雳声”(《郘亭诗钞》批注)。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以韩愈《陆浑山火》之险怪,写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之迅捷,可谓古今暴雨诗别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