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散暮天青,馀光照远汀。
草堂朝蝙蝠,瓜架织蜻蜓。
晚饭依花聚,林风入酒醒。
閒情更无暇,儿女上池亭。
拼音
yǔ sàn mù tiān qīng,yú guāng zhào yuǎn tīng。
cǎo táng cháo biān fú,guā jià zhī qīng tíng。
wǎn fàn yī huā jù,lín fēng rù jiǔ xǐng。
xián qíng gèng wú xiá,ér nǚ shàng chí tíng。
注释
- 远汀:远处的水岸(王勃《滕王阁序》“鹤汀凫渚”)。
- 朝蝙蝠:黄昏时蝙蝠出巢(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 织蜻蜓:蜻蜓在瓜架间穿梭如织(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依花聚:在花丛旁共进晚餐(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 林风入酒醒:林间微风使人酒意稍解(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池亭:园中临水的亭台,为纳凉之所。
译文
骤雨初歇,暮色中的天空一片澄青,
残余的夕晖映照着远处沙汀。
草堂檐下,蝙蝠开始盘旋飞舞,
瓜架之间,蜻蜓往来如穿梭织锦。
晚餐时分,全家围坐在花丛旁,
林风徐来,酒意被吹得微醒。
闲情逸致尚且无暇细品,
孩子们已蹦跳着跑上池边小亭。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夏,郑珍时年29岁,乡居贵州遵义沙滩。诗人通过“蝙蝠”“蜻蜓”“林风”“池亭”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夏夜山居纳凉图。末句“儿女上池亭”的童趣,与“閒情无暇”的文人雅兴相映成趣,展现其科举压力外的天伦之乐。
赏析
- 动静相生
(1)自然动态:“蝙蝠朝飞”“蜻蜓织架”以动物活动写黄昏生机。
(2)人事闲适:“依花聚饭”“池亭嬉戏”见家庭温馨。 - 光影构图
(1)大景铺色:“雨散天青”为画面定下清透基调。
(2)小景点睛:“馀光照汀”聚焦水岸光斑,层次分明。 - 结句妙趣
“閒情无暇”与“儿女嬉闹”形成反差——诗人尚未及品味闲情,孩童已抢占雅趣,平淡中见生活真味。
评价
- 当世评点
莫友芝称此诗“似杨诚斋(万里)活法,而骨力过之”(《郘亭诗钞》)。 -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以家庭琐事入诗,近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而更轻盈。”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