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晓过禹门寺

郑珍

溪上寒生骨,行行手自磨。
萍红知鸭路,水暗认鱼窠。
石磴苍苔古,山门落叶多。
未应禅宿尽,钟梵共蹉跎。

拼音

xī shàng hán shēng gǔ,xíng xíng shǒu zì mó。
píng hóng zhī yā lù,shuǐ àn rèn yú kē。
shí dèng cāng tái gǔ,shān mén luò yè duō。
wèi yīng chán sù jìn,zhōng fàn gòng cuō tuó。

注释

  1. 禹门寺​​:位于贵州遵义禹门山,明末清初佛教名刹。
  2. ​​寒生骨​​:寒气透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
  3. ​​手自磨​​:搓手取暖(韩愈《送穷文》“手持杯珓导我掷”)。
  4. ​​萍红鸭路​​:鸭子游过,浮萍泛红,显露其行迹(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
  5. ​​鱼窠​​:鱼栖息的深水处(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6. ​​钟梵​​:寺院钟声与诵经声(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译文

溪边寒气刺骨,我一边行走,一边搓手取暖。
浮萍泛红处,可知野鸭游过的路径,
水深幽暗处,可辨鱼群栖息的巢穴。
石阶上苍苔斑驳,年代久远,
山门前落叶堆积,萧瑟满眼。
难道寺中禅师已尽数离去?
唯有钟声与梵唱,在寂寥中相伴流连。

背景

本诗作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郑珍途经遵义禹门寺时所作。禹门寺为明末高僧破山禅师道场,至清中叶已渐衰颓。诗中“苍苔古”“落叶多”之景,既写实况,亦暗喻佛法凋零。“钟梵蹉跎”更抒发了诗人对禅门衰落的怅惘。

赏析

  1. 冬景如绘​​
    (1)触觉体验:“寒生骨”“手自磨”直写凛冽,令人感同身受。
    (2)视觉层次:由近处“萍红鸭路”到远处“水暗鱼窠”,由脚下“苍苔”到头顶“落叶”,空间错落。
  2. ​​禅意寄托​​
    (1)衰颓意象:“苍苔古”“落叶多”暗示寺院香火冷落。
    (2)空寂追问:“禅宿尽”之疑与“钟梵蹉跎”之答,构成宗教哲思。
  3. ​​语言锤炼​​
    (1)动词精准:“磨”字状瑟缩,“认”字显观察入微。
    (2)色彩对照:“萍红”暖色与“水暗”冷色交织,强化视觉冲击。

评价

  1. 当世评点​​
    莫友芝叹此诗“十字写尽古寺荒寒,直追贾岛《题李凝幽居》”(《郘亭诗钞》)。
  2. ​​后世定位​​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以禅寂之笔写物理之微,近王孟(王维、孟浩然)而多黔中山水气。”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