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崖

郑珍

未到偏崖时,心欲寻别路。
既过偏崖时,行行屡回顾。

拼音

wèi dào piān yá shí,xīn yù xún bié lù。
jì guò piān yá shí,xíng xíng lǚ huí gù。

注释

  1. ​偏崖​​:偏僻的山崖(《说文解字》”崖,山边也”),此处或为实指地名。
  2. ​​寻别路​​:寻找其他路径(《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喻人生抉择。
  3. ​​行行​​:不断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含徘徊之意。

译文

还未走到偏崖时,
心中总想另寻他途。
等真正越过偏崖后,
却一步一回头——频频回望来时的路!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郑珍28岁,游历山水时。诗人借”过偏崖”的简单经历,隐喻人生选择的两难心境。”屡回顾”的细节,既写实景,亦含对已逝机遇的眷恋,较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更显矛盾挣扎。

赏析

  1. ​​心理刻画​​
    (1)”未到”时的犹豫与”既过”后的留恋形成情感闭环,近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屡回顾”三字,以动作写心理,如《诗经·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2. ​​哲理象征​​
    (1)”偏崖”作为人生抉择的象征,较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更显彷徨。
    (2)”寻别路”与”屡回顾”的矛盾,揭示选择永恒的困境,类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3. ​​结构精炼​​
    (1)两个”时”字串联前后对比,似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全诗无一生僻字,而意蕴深远,得《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之妙。

评价

  1. 清人评点​​
    莫友芝赞此诗”二十字中有《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之思”。
  2. ​​后世定位​​
    《清诗精华录》评:”较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更见抉择之痛。”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