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忽中秋,客意感佳节。
不羡上河人,祇爱今夜月。
拼音
qīng míng hū zhōng qiū,kè yì gǎn jiā jié。
bù xiàn shàng hé rén,zhǐ ài jīn yè yuè。
注释
- 清明忽中秋:清明与中秋本为不同节气,此处或指时间流逝之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三月节”)。
- 上河人:指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东京梦华录》”汴河两岸,市井繁华”),此处误记为明代仇英(字实父)所作。
- 今夜月:实景与画境的交融(《林泉高致》”山水以形媚道”),暗含对自然美的推崇。
译文
清明才过,忽又到中秋,
客居他乡,更觉佳节珍贵。
不羡慕《上河图》里的繁华众生,
只爱此刻——窗前这一轮清寂的明月!
背景
本诗作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郑珍55岁,客居他乡时。诗人将”清明”与”中秋”并置,写时光飞逝之惊。”不羡上河”之语,既显对自然美的偏爱,亦含对乱世浮华的疏离,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显孤高。
赏析
- 时空压缩
(1)”清明忽中秋”五字写季节骤变,近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时间焦虑。
(2)”今夜月”定格瞬间,对抗《上河图》的历史流动感,似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 - 画境批判
(1)”不羡”二字否定世俗繁华,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显艺术选择。
(2)注文纠正常识错误(仇英实无《上河图》),反衬诗人重真景轻摹本的态度。 - 情感升华
(1)”客意”与”祇爱”形成漂泊与坚守的矛盾统一。
(2)结句”月”意象洗净铅华,如王维”明月松间照”的禅意。
评价
- 当世评点
莫友芝评:”以真月破画境,得倪瓒’逸笔草草’之趣。” - 后世定位
《清诗纪事》评:”二十字中有《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悟。”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