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蹇振士斋观画不值独坐书此二首·其一

郑珍

兀闷无与适,古欢念王孙。
主人不知处,也当入桃源。

拼音

wù mèn wú yǔ shì,gǔ huān niàn wáng sūn。
zhǔ rén bù zhī chù,yě dāng rù táo yuán。

注释

  1. ​​蹇振士​​:郑珍友人,生平不详,或为贵州文人。
  2. ​​王孙​​:指隐士(《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此处或指画中人物。
  3. ​​赵承旨《桃源图》​​:元代画家赵孟頫(曾任翰林院承旨)所绘桃源题材画作(《清河书画舫》”赵魏公桃源图有三本”)。

译文

独自闷坐无人相伴,
忽忆古人隐逸之乐。
既然寻不到主人踪迹,
不如也学那画中人物——遁入桃源仙境!

背景

本诗作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郑珍55岁,晚年隐居贵州时。诗人访友观画不遇,借”桃源”意象抒写乱世中的隐逸之思。”也当入”三字,既含对赵孟頫画作的想象,亦显自身避世心态,较陶渊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显无奈。

赏析

  1. 虚实相生​​
    (1)”兀闷”的现实孤独与”古欢”的历史遐想交织,近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2)”入桃源”将观画体验升华为精神超脱,似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
  2. ​​用典深意​​
    (1)”王孙”暗用淮南小山《招隐士》典,表达对隐逸的向往。
    (2)赵孟頫《桃源图》的引入,赋予画作避世象征,较王维”桃源行”更富文人画意趣。
  3. ​​结构跳跃​​
    (1)前两句写实,后两句转虚,章法似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2)括号注文打破传统诗注分离形式,体现清诗创新。

评价

  1. ​当世评点​​
    莫友芝评:”以画境破现实,得倪瓒’逸笔草草’之妙。”
  2. ​​后世定位​​
    《清诗精华录》评:”二十字中有《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趋舍有时’之思。”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