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偶题

魏源

江心有地似楼台,收得烟云四面开。
底事承平无水战,涛声犹惧海艘来。

拼音

jiāng xīn yǒu dì sì lóu tái,shōu dé yān yún sì miàn kāi。
dǐ shì chéng píng wú shuǐ zhàn,tāo shēng yóu jù hǎi sōu lái。

注释

  1. 金山​​:镇江名胜(《方舆胜览》”金山在镇江府西北七里大江中”),原为江心岛,清末因泥沙淤积与南岸相连。
  2. ​​似楼台​​:指金山寺建筑群(《宋史·地理志》”金山龙游寺,楼阁参差”),远望如空中楼阁。
  3. ​​海艘​​:指外国军舰(《海国图志》”英吉利兵船入寇”),暗喻鸦片战争威胁。

译文

江心孤屿上,楼台拔地而起,
收纳着四面翻涌的烟云。
为何太平年间不见水军演练?
那江涛轰鸣——分明还在惧怕外敌的战舰!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魏源(1794-1857)亲历鸦片战争后考察江防时所作。诗人以”金山烟云”的壮景与”涛惧海艘”的隐喻,写承平表象下的国防危机。”无水战”之问,既刺武备废弛,亦含”师夷长技”的革新主张,较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更显近代忧患。

赏析

  1. 意象经营​​
    (1)”楼台”与”烟云”构建虚实相生的江山画卷,近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2)”涛声惧”拟人化写法,似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战争预感。
  2. ​​时代隐喻​​
    (1)”无水战”直指鸦片战争清军水师溃败,类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愤懑。
    (2)”海艘”暗喻英国舰队,与其《海国图志》”战舰火器为西洋长技”形成互文。
  3. ​​炼字精警​​
    (1)”收”字写烟云聚散,”惧”字状涛声心理,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更富张力。
    (2)”底事”质问打破写景格局,如陆游”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振聋发聩。

评价

  1. 当世评点​​
    龚自珍评:”二十八字中有《盐铁论》’边郡数被兵,离饥寒之患’之警。”
  2.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陆游’夜泊水村闻雁唳’更见海防之思。”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