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僧归峨眉

魏源

一从发足便千寻,不到娘家不息心。
从此西盘千万岭,行人莫问几多深。

拼音

yī cóng fā zú biàn qiān xún,bù dào niáng jiā bù xī xīn。
cóng cǐ xī pán qiān wàn lǐng,xíng rén mò wèn jǐ duō shēn。

注释

  1. 蜀僧​​:四川僧人(《高僧传》”蜀僧多隐峨眉”),此处指归隐峨眉的僧人。
  2. ​​千寻​​:极言山高(《水经注》”峨眉山高万仞”),”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3. ​​娘家​​:禅宗术语(《景德传灯录》”娘生面目”),指心灵归宿,此处双关峨眉山(僧人修行之地)。

译文

自启程便面对千丈高山,
不到修行之地誓不罢休。
此去西行盘绕万重山岭——
过客莫问这山路究竟多深多险!

背景

本诗作于清道光年间,魏源(1794-1857)送别蜀地僧人时所作。诗人以”千寻高山”的险阻与”不息心”的坚定相对,写修行者的求道意志。”莫问深”之语,既显前路莫测,亦含对执着精神的礼赞,较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更显孤绝。

赏析

  1. ​修行象征​​
    (1)”千寻”与”千万岭”构成空间叠加,近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娘家”双关实指峨眉与心灵归宿,似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2. ​​语言张力​​
    (1)”发足”与”息心”形成动作与心理的呼应,类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
    (2)”莫问”打破常规送别诗的哀婉,近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的壮别风格。
  3. ​​炼字精警​​
    (1)”便”字写起步即艰,”盘”字状山路迂回,较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更富动感。
    (2)”深”字既指山径幽邃,亦喻佛法深奥,如皎然”禅心竟不起”的含蓄。

评价

  1. 当世评点​​
    龚自珍评:”二十八字中有《维摩诘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之谛。”
  2. ​​后世定位​​
    《晚晴簃诗汇》评:”较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更见修行孤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