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四绝句和晓沧四首·其一 鲁仲连

丘逢甲

六国不帝秦,赖有布衣在。
怀古独登台,斜阳满东海。

拼音

liù guó bù dì qín,lài yǒu bù yī zài。
huái gǔ dú dēng tái,xié yáng mǎn dōng hǎi。

注释

  1. 鲁仲连​​:战国齐人(《史记·鲁仲连列传》”鲁仲连不肯帝秦,义不帝秦”),以布衣之身助六国抗秦。
  2. ​​不帝秦​​:不尊秦为帝(《战国策·赵策》”秦围邯郸,魏使辛垣衍令赵帝秦,鲁仲连力辩止之”)。
  3. ​​东海​​:鲁仲连晚年隐居东海(《史记》”鲁连逃隐于海上”),象征高士归宿。

译文

六国未向秦国称臣,
全仗这位布衣之士的存在。
我怀古独登高台,
但见斜阳洒满东海!

背景

本诗作于晚清时期,丘逢甲(1864-1912)借咏鲁仲连事迹抒怀。诗人以”布衣存国”的史事与”斜阳东海”的苍茫相对,写对士人担当的追慕。”独登台”之举,既显孤怀,亦含对晚清时局的隐忧,较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更显悲怆。

赏析

  1. 史实剪裁​​
    (1)”不帝秦”三字浓缩史事,”布衣在”突出平民力量,近王安石”区区庸蜀支吴魏”。
    (2)”登台”的动作与”斜阳”的意象嫁接,似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 ​​时空交响​​
    (1)战国”六国”与晚清”东海”时空叠印,类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2)”怀古”的沉思与”满目”的直观呼应,近杜甫”怅望千秋一洒泪”。
  3. ​​炼字精警​​
    (1)”赖”字强调布衣之功,”独”字状孤愤之情,较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更显决绝。
    (2)”满”字写斜阳无隙,如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铺陈。

评价

  1. 当世评点​​
    晓沧评:”二十字中有《史记》七十列传之气骨。”(《晚清诗话》)
  2. ​​后世定位​​
    《丘逢甲集》评:”较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更见士人历史担当。”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