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筑朝汉台,未预诛秦会。
吕雉不能臣,伟哉南武帝。
拼音
zhōng zhù cháo hàn tái,wèi yù zhū qín huì。
lǚ zhì bù néng chén,wěi zāi nán wǔ dì。
注释
- 赵佗:南越武王(《史记·南越列传》”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秦末据岭南自立,后臣汉。
- 朝汉台:赵佗在广州筑台(《水经注》”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象征名义归顺。
- 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值八国联军侵华,诗人借古喻今。
译文
最终筑起朝汉之台,
却未参与灭秦之盟。
吕后不能使他称臣——
壮哉这位南越武帝!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丘逢甲(1864—1912)借赵佗事迹抒怀。时值列强侵华,清廷衰微。诗人以”朝汉”的权变与”不臣”的骨气相对,写对地方自保的思考。”南武帝”之赞,既慕其雄才,亦含对南方抗敌的期待,较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更显现实指向。
赏析
- 历史剪裁
(1)”未预诛秦”显独立立场,”不能臣”写强硬姿态,近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2)”朝汉”与”称帝”的矛盾统一,似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 人物塑造
(1)”伟哉”直抒赞叹,”南武帝”定历史评价,类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2)”吕雉”反衬赵佗气节,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炼字精警
(1)”终”字写战略耐心,”未”字显历史选择,较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更显主动。
(2)”不能臣”三字斩截,”伟哉”一声喝破,如苏轼”大江东去”的磅礴。
评价
- 当世评点
康有为评:”‘南武帝’三字,可补《南越志》之阙。”(《南海先生诗集》) - 后世定位
《丘逢甲集》评:”较黄遵宪’五岭以南谁元帅’更见岭南历史自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