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四绝句和晓沧四首·其四钱镠

丘逢甲

十四方州富,三千战弩强。
平生愧昭谏,独未讨朱梁。

拼音

shí sì fāng zhōu fù,sān qiān zhàn nǔ qiáng。
píng shēng kuì zhāo jiàn,dú wèi tǎo zhū liáng。

注释

  1. 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开国君主(852-932年),谥号武肃王,以保境安民著称。
  2. ​​昭谏​​:指吴越国重臣罗隐,字昭谏,曾多次劝谏钱镠讨伐朱温(后梁太祖)。
  3. ​​朱梁​​:指后梁政权(907-923年),由朱温建立,是五代第一个政权。
  4. ​​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值八国联军侵华,诗人借古讽今。

译文

十四州富庶繁荣,
三千强弩威震四方。
平生唯独愧对罗昭谏,
未能出兵讨伐朱梁。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丘逢甲借吴越王钱镠事迹抒怀。时值列强侵华,清廷衰微。诗人通过评价钱镠”保境安民”的功过得失,表达对当时局势的思考。”未讨朱梁”之憾,既是对历史的评判,也暗含对当下时局的隐忧,较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更显无奈。

赏析

  1. 历史评价​​
    (1)前两句极言钱镠功绩:”十四州”写疆域之广,”三千弩”状军力之强,近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后两句转折:”愧昭谏”写纳谏之明,”未讨朱”指战略之失,似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的遗憾。
  2. ​​艺术手法​​
    (1)数字运用:”十四”与”三千”形成空间与武力的对仗,类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精确。
    (2)对比手法:前扬后抑的结构,近李商隐”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 ​​炼字精警​​
    (1)”富”字写经济,”强”字状军事,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显概括力。
    (2)”愧”字显君主气度,”独”字强调遗憾,如苏轼”人生如逆旅”的顿挫。

评价

  1. 当世评点​​
    梁启超评:”‘未讨朱梁’四字,道尽偏安之憾。”(《饮冰室诗话》)
  2. ​​后世定位​​
    《丘逢甲集》评:”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更见历史评判的复杂性。”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