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半秋色,西风吹客怀。
呼童扫不尽,落叶满閒阶。
拼音
gǔ shù bàn qiū sè,xī fēng chuī kè huái。
hū tóng sǎo bù jìn,luò yè mǎn xián jiē。
注释
- 辛丑、壬寅: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901-1902年),时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
- 閒阶:空寂的台阶(《说文》”閒,隙也”),暗喻诗人孤寂心境。
- 客怀:客居他乡的情怀(《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指诗人漂泊之感。
译文
古树染上半边秋色,
西风吹动游子愁怀。
呼唤童子却扫不尽——
落叶堆满空寂的台阶。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901-1902年),丘逢甲(1864-1912)内渡大陆后客居广东时所作。时值《辛丑条约》签订,国家危亡。诗人以”古树秋色”的自然景象与”落叶满阶”的萧瑟相对,写乱世飘零的孤寂。”扫不尽”之叹,既写实景,亦喻国事不可收拾,较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更显沉痛。
赏析
- 意象经营
(1)”古树”与”西风”构成沧桑意象,近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2)”扫不尽”的徒劳与”满閒阶”的结果对比,似李煜”砌下落梅如雪乱”。 - 情感表达
(1)”客怀”直抒羁旅愁思,”閒阶”暗写门庭冷落,类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半秋色”写时节渐变,”吹客怀”状愁绪涌动,近纳兰性德”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炼字精警
(1)”半”字精准状物,”满”字极写萧瑟,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更富层次感。
(2)”呼童”的生活细节与”不尽”的无奈交织,如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常诗意。
评价
- 当世评点
梁启超评:”二十字中有《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之思。”(《饮冰室诗话》) - 后世定位
《晚清文学丛钞》评:”较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更见时代飘零之感。”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